分享更多
字体:

告知环境实情强化污染治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6 00:5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近日浓雾持续笼罩北京,引发民众对首都环境质量的担忧。北京市环保局确认,昨日该市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不过,环保部门这个技术性的表态,似乎没有赢得社会的普遍认同。

  民众疑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驻华大使馆监测站公布的相关数据,以及其对北京天气质量作出的更有警戒意义的判断。哪种判断更符合事实?由于环境质量问题有着相当的专业性,大多数人除了焦虑,缺少更准确的认知。

  按理说,浓雾作为一个天气现象,本身并不是污染。但许多环保人士认为,北京的浓雾与空气污染之间大有关系。亦有人认为,面对如此的雾霾天气,环保部门依然给出了相对乐观的判断,主要还是因为一个近来为人耳熟能详的专业名词PM2.5没有纳入监测范围中。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与民众主观感受不完全一致,这其中就有空气质量评价体系需要与时俱进的问题。

  环境质量,关乎每个国民的健康。环保部门表态,北京的环境质量状况其实是在不断改善中——但即便如此,每个人可以亲身感知的环境状况,依然在提出告诫——当前的污染问题不可小视,既要充分告知民众当前环境质量的实情,也要在直面现实的基础上强化治理。

  没有人不喜欢一个空气清新的城市,不过,现实常与童话般的理想距离甚远。工业污染的排放、燃煤的污染,以及越来越多的机动车“制造”出的尾气,共同对空气造成戕害。环境不断受到破坏,往往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人类需要在发展与环保之间实现平衡,这一点,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亦不例外。

  这个时候,主事者当直面现实,而非回避问题,或者内紧外松。从价值层面去看,民众的健康比城市的面子更重要;从法律层面观察,《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对于地方政府在维护空气质量方面的责任,早就有明确的认定。所谓直面现实,既是在说要完善监测标准、提升监测技术,也意味着要向社会如实告知环境实情,二者缺一不可。

  环保部门已经表态,现行标准中分区分级要求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管理需求,部分污染物项目有待调整,限值需要修订,数据有效性规定则须收紧,以及部分监测分析方法需要更新。不难注意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次征求意见稿)已于昨日截止——这是环保部门在承诺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后的又一实质举措。

  与此同时,针对当下不尽乐观的空气污染状况,环保部门需要及时、力求准确地发布相关信息。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起码要求,也是对民众健康负责任的表现。过去有一种习惯性的行政思维,是内紧外松——这种不尊重民众知情权的做法,理应成为过去。

  面对污染对城市空气的威胁,在根本上,还是需要强化防范与治理。一个大都会的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可能来自多个方面,其中较为重要的,至少包括了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等。很多人都对北京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记忆犹新,这说明,只要政府加大治理力度,再加上民众的共同努力,空气污染的治理上一个新台阶,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大气的污染问题,与人类的行为意识、与工业化的代价等因素密不可分。治理污染,也就需要包括增加投入治污资金、改良技术等多方面的手段。减排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要消弭这个矛盾,重在实现一个基本的平衡。北京的天空要走出雾霾,进而变蓝,减排就需要继续加大力度,在更优的水平上实现平衡。

  另外,城市越来越拥挤,人口越来越多,这是造成空气质量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其中,伴随着人口数量的激增,机动车数量更是急剧上升。当然,这里也不仅仅是人口问题,亦有城市规划、公共交通建设,乃至汽车消费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就此而言,强化大气污染的防范与治理,确实需要政府与民众齐心,合力为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