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气象解码:PM2.5在中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6 00:5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胥会云

  京城大雾再次为公众提供了一堂生活气象课的鲜活素材。

  最为著名的一个词汇是PM2.5,PM是Particulate Matter即颗粒物的缩写,2.5则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在中国环境部门例行通报的空气质量报告中,至今还未包括这一项。

  不过,由环保部负责、始于2008年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下称《标准》)已经于上月起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这其中就包括首次制定PM2.5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与《标准》相配套的,还有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技术规定》(下称“AQI规定”)再次征求意见。这一规定的制定始于2002年,至今已经是第三次征求意见。

  地方已经试点监测

  现行的中国空气污染指数(API)日报是2000年开始的,评价指标只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PM10)三项,而中国香港、美国、英国的空气污染指数指标除上述指标外,还包括臭氧和一氧化碳,美国、印度等国家还包括了PM2.5指标。

  上述《标准》编制说明中称,目前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城市群PM2.5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环保部相关人士承认,与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评价指标较少,不适应我国当前复合型污染的空气污染形势,无法更全面地表征空气质量状况。同时,API发布的周期为前一日12点到当日12点,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日有区别。这导致了公众对于天气的感官感受与API常有背离之感。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负责人称,对于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PM2.5是造成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的标准和规定实施后,预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两者之间的差异。

  作为较早开展PM2.5研究监测的城市,上海明年有望率先推行PM2.5空气质量监测标准。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伏晴艳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技术部门主要在做技术的比对,包括了解不同方法之间的误差以及如何向公众表达以利于更好地理解等技术工作。

  上海早在2000年便开始了PM2.5研究和监测试点工作,不过迄今掌握的比较完整的数据是从2005年开始。

  “根据这些年的数据来看,上海PM2.5的年平均浓度在逐年下降,也就是说,上海的空气质量是在逐渐好转中。”伏晴艳说。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曾于2007年发文,在天津、上海、重庆、广州、南京、深圳市及广东省、江苏省开展灰霾监测试点工作。

  AQI规定(三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中披露,通过上述试点积累经验,同时,国内已有PM2.5监测仪供应商,PM2.5监测仪和监测方法比较成熟。

  山东省环保厅的消息则显示,从2012年起,山东省17市将全面开展PM2.5监测试点。

  技术细节

  不过,不同的方法监测到的PM2.5数值会有一定的差异。

  PM2.5的自动分析方法分为β射线法、微量震荡天平法。“这也和各个城市的气象条件有关,使用监测仪器的不同、采样器流量的大小、水分的去除等等,都会有不同的结果。”伏晴艳说。

  伏晴艳表示,任何一种自动监测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不同城市选择不同监测仪器会因为方法不同造成误差,这是可以接受的。重要的是一个城市自己的方法体系要有延续性、可比性,不要轻易变更方法。

  一旦全国推广PM2.5的监测,或许意味着大量监测仪器的上马,相关生产企业也将迎来一个较大的市场机会。伏晴艳表示,一台好点的PM2.5监测仪器大约要花费二三十万元,一年的运营维护成本近5万元,再加上其他仪器,一个自动站常年运行下来成本很高。

  目前,上海已经有24个PM2.5监测点,也就意味着全市50多个空气监测点中,近一半监测点都可以监测PM2.5。

  环保部在编制说明中表示,虽然目前已有成熟的PM2.5监测技术,并且我国已在部分城市开展了包括PM2.5在内的城市空气质量试点监测工作,但由于在全国统一开展PM2.5监测涉及仪器设备购置安装、数据质量控制、专业人员的培训、财政资金的支持等大量系统的准备工作和能力建设工作,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立即开展还有一定难度。

  环保部上述人士表示,鼓励各地主动提前实施新《标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