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小企业银行融资辛酸路程:我的贷款谁做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6 00:5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夏心愉

  今年以来银行资金面从紧众所周知,尤其到了下半年,能从银行获得信贷资源而非高价从市场拆借资金的小企业已是幸运儿。然而这些幸运儿背后到底有多少辛酸故事?他们从商业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有多高?其间又必须应对银行哪些“花招”呢?

  当《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若干银行的官方渠道时,得到的回答基本停留在“利率上浮”上,就股份制银行而言,官方公布上浮数据一般在10%~30%。然而,几位银行具体经办业务人士和近期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小企业主却告诉本报,银行往往有一个小企业信贷“综合成本”的考量和控制,所谓的“综合成本”不仅包括贷款利率,还包括银行要求企业协助完成其他业务的“隐形成本”;而仅就银行“利率上浮”而言,某些专做小企业的城商行,以及一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已经出现了利率上浮100%,其中不足50万的小额信贷,利率甚至更高。

  “以贷换存”成首选

  三套方案一样无奈

  对于利率上浮以外的“综合成本”,银行与企业间自成默契的首选项便是“以贷换存”;换句话说,哪间企业能给银行和信贷员拉来更多存款,哪间企业就能获得贷款。

  本报记者近日陪同某水产行向一家股份制银行申请200万流动贷款用于海外进货。银行客户主管开门见山,“现在基本没额度,要贷款的话,利率上浮100%,外加全额配比存款”。

  该客户主管熟稔地抛出三种可选方案:其一,借贷人必须到市面上拉200万存款进来;其二,借贷人自存200万以开具200万全额承兑汇票;其三,由该客户主管帮借贷人拉200万存款,客户贴点5%。

  对于以上三种方案,该水产行老板算了一笔账后无奈地说,无论选哪一种,银行“嫁”在客户头上的成本都差不多。他表示,现在市面上通过资金掮客买存款,贴点也是5%~6%,加上资金本身的定存价格,年化成本为8%~9%,而这也正是承兑汇票目前市面上的贴现成本。如此,再加上贷款本身的上浮利率,该水产行信贷的“综合成本”将在15%~20%。

  “额度寻租”的魅影

  某上市银行的一位支行行长也向本报透露了同样的数据,他表示,银行方面对中小企业信贷的“综合成本”控制,确实在15%,小微企业或额度较小的贷款可以适当再高一点。而对于上述三种方案,该行长表示,银行帮找存款听来善意,其中却不乏客户经理与金主的利益互换。他分析称,眼下某些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政府或事业单位三产等,是资金仍较丰厚的地方。当资金面从紧,上述金主很可能“额度寻租”,因为客户暗中贴点是没办法做账的,因此这笔钱都在固定的一些环节里被消化掉。

  该行长进一步指出,正是越来越普遍的“额度寻租”,才造成了目前资金掮客数量的疯长。而要根治“额度寻租”乱象,恐怕根本办法还是利率市场化,由市场依据风险和收益来制定不同存贷款的价格。

  对于全额承兑汇票,该行长也表示,这种做法一方面不占用银行授信额度,另一方面全额保证金使得银行没有风险敞口,因此也是不少银行的惯用手段。

  关于承兑汇票,其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上述行长表示,由于开银票必须有企业增值税发票配比,即需要合规贸易行为支撑,然而不少民营企业操作欠规范,无法选择该方案。

  对于行长的担忧,上述水产行老板却自有办法。他透露,据他所知,如果增值税发票配比不足无法开具银票,至少有三个办法可以“骗”银行:第一,虚假合同;第二,发票对开、若干家“自己人”企业绕一圈开;第三,一票多嫁,即一票去多家银行开具银票,因银行间缺乏信息互通体系。

  压力层层分解

  小微企业终成“羔羊”

  银行“以贷换存”及上浮利率表面现象背后的动因是什么?上述行长向本报解释称,这一现象说到底是体制的问题。银行也是企业,一方面要满足监管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实现收益;尤其作为一家上市银行,总行每年还需制定利润指标,有董事会审核的压力。当银行存贷比压顶,其可用于放贷的额度紧张,银行必须“以价补量”,对单位效益的要求也就随之增加,因此大幅上浮利率;而“以贷换存”不过是为银行争取更多放款额度的手段。

  这样的压力将被层层分解,从总行到各分行、从分行到各支行、再到具体业务经办人员。

  在支行层面,据浙江某“民间金融”对接银行的负责人向本报透露,目前个别中小银行的支行从省分行拿信贷规模的价格就已经提高到了基准利率,这就“倒逼”支行不得不更多上浮利率,以保证创利达标。

  在经办人员层面,某银行业务员告诉本报,中资银行现行两种客户经理的绩效管理办法:积分制度和虚拟创利回报制度,而这两种制度今年都不例外地倾向于“揽储”创绩效。

  具体来说,部分采用积分制(如某银行采取“平衡积分卡”制度)的银行考核的积分项目有20多项,今年以来,仅“存款”一项指标就占了50%以上的权重。采用创利回报制度的银行则给客户经理一个虚拟的“资金成本”,并通过“资金成本”的上下浮动来调节业务人员的具体业务品种积极性。该业务员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银行已经将“资金成本”调至接近10%,按照目前一年期定存3.5%计算,一笔存款的绩效参考有6.5个点;而放贷即使利率上浮50%,按一年期计算年化利率也不过9.84%,还不够创绩效,因此不得不靠点别的“办法”来平衡。

  那么,为何是小企业成了倒逼机制下的待宰羔羊?某银行业人士为本报分析,其一,大企业融资的同时,往往给银行带来派生存款、转账结算、保险理财、甚至是企业信用卡业务和代发工资等综合收益,这些是小企业做不到或规模比不上的;其二,银行惧风险的特性使其过分注重抵、质押品,这却是小企业软肋所在,加之部分小企业经营模式单一、财务核算欠规范等特点,更使银行要求其支付更高风险溢价。

  中小银行扶植中小企业力度更大?

  此外,本报记者在浙江采访时还发现,和外界对于“中小银行扶植中小企业力度更大”的惯性理解有所相悖的是,事实上,某些国有大行给予中小企业的贷款占比虽然不高,但从绝对值来看,扶植力度大且定价更规范。

  上述业内人士透露,近几个月,一些中小银行所谓的“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其实并非“新增”,而是在监管部门开查“灰色”理财产品等中间业务时,不得已从表外挪进表内的资产;一家国有大行的客户主管也表示,资金面紧张时,大银行反而展现了其较强的“抗周期稳定性”,因为“大行有着比较大的结算网络和结算能力,客户间的存款还可进行‘体内循环’,出现派生存款而以贷养贷,存款还可依托存量客户的自然增长”。他说,“通过这个阶段各种银行周期稳定能力的强弱,未来利率市场化后各银行的生存状况也就可见一斑。”

  浙江中新力合担保公司副总经理金晓康的切身感受也印证,今年看来,反而是“工行省分行扶植小企业力度最大,工行、农行、中行三家的贷款成本最低”。据他统计,工行在4个月里已经通过其所在公司为小企业信贷2个多亿,数额远远超过其他中小银行。getty图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