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货币政策:先疏浚再放水(国金时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6 01:04 来源: 国际金融报

  

  在河道堵塞没有疏浚之际,陡然开闸放水,其结果不但难收浇灌之效,更会引发水灾之患。

  这一治水通则,用于货币政策亦然——“货币存量”可喻为水,货币政策“由从紧变宽松”可比作开闸放水,货币政策“满足实体经济之需”可比作有效浇灌,而“低成本的融资通道”则可比作经过疏浚的河道。

  12月5日,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正式施行,这是我国3年来的首次下调,将向市场释放近4000亿元的资金。很显然,在我国实体经济遭遇严重危机之时,持续从紧的货币政策已然开始松动。

  实际上,虽然今年以来我国启动了历年罕见的从紧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一度高达21.5%,一年期存款利率高达3.5%,但是在今年以来公开市场逾2万亿元净投放的持续对冲之下,我国信贷总量与2010年的7.9万亿元相比,仅有小幅减少,全年约为7.5万亿元左右。与2007年、2008年的3.6万亿元、4.8万亿元相比,则明显仍处于高位。而如果以M2存量计,则我国可谓全球最“有钱”的国家,截至今年6月,我国M2总量高达78万亿元(约合12万亿美元),远超同期美国的9万亿美元、日本的10万美元,与欧元区的总量相当。

  在这种情况下,贸然进行货币政策宽松,则明显有引发“水灾”之患,从而有可能将稍见好转的通胀趋势,再次推向高位。

  实际上,就我国当下“缺钱”现象而言,并非是整体性的,而仅是结构性的——中小企业缺钱,但大型企业并不缺钱;实体经济缺钱,但投机性游资仍在四处出没。这种结构性扭曲现象的显现,其根源在于我国直接融资通道的堵塞。

  正是直接融资通道的堵塞,造成了我国当下极其矛盾的景观:一边是货币之水势汪洋、一边是中小企业饥渴难耐,一边是银行业利润高至其他行业总和、一边是实体经济艰难维持日趋衰弱,一边是投机之风难以遏制、一边是中小企业的频频倒闭。

  这种极其矛盾景观的出现,充分说明欲解决我国当下实体经济的资金困境,其根本要义并非是货币政策的开闸放水,而是急需对直接融资通道进行疏浚。而在直接融资通道疏浚之前,任何看似好心的货币宽松,均只会推高通胀水平,让银行业赚取更多的暴利,让投机之风更加大行其道,而根本难以对实体经济进行纾困。退而言之,即使货币政策的开闸放水,可以让中小企业略沾雨露,但其融资成本之高仅可让中小企业苟延残喘,而根本难以让其持续发展,更何况由此带来的通胀隐患,极可能让整体政策效果以“弊大于利”的败局收场。

  虽然,对于实业经济而言,我国改革开放后直接融资通道的打开,距1984年发行“飞乐音响”第一只股票已近30年,距上证所、深交所1990年正式成立已有20多年。此外,我国更分别于2004年、2009年创立了中小板和创业板,OTC产权交易、企业债融资亦于近年来不间断地试行,但是,上述诸多直接融资通道,不仅其整体规模距我国实体经济的庞大需求相差甚远,更重要的是,在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严重不力、重融资轻分红的“圈钱市”之下,不仅没能起到有效的资金配置,更在历年高达90%的股民惨遭“绞杀”之下,其融资规模虽然一直在扩大,但融资增速却明显在下滑,已严重跟不上我国当下实体经济的需求。

  就我国当下“缺钱”现象而言,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我国“钱少”,而在于我国缺乏有效的直接融资通道。对实体经济流动性不足的根本解决,其着眼点应锁定资本市场的有效治理,以及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而不在于货币政策的频繁调整。如果忽视这一本质逻辑,本末倒置地进行货币政策的开闸放水,就我国未来经济而言,则显然是“福少祸多”。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