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步入寒冬转机何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6 03:16 来源: 经济日报核心提示
欧债危机加剧,全球光伏市场需求迅速萎缩。光伏组件和基本原料多晶硅价格不断跳水。在全球光伏行业居领先位置的中国光伏企业,如何应对严峻形势?
一度如火如荼的光伏产业,似乎在一夜之间进入冬天。
截至11月24日,我国10家在美上市的光伏企业第三季度财报均发布。数据显示,有8家企业三季度净利润亏损,其中尚德更是以三季度净亏损1.164亿美元高居榜首。而2家盈利的企业,利润也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近七成。受到光伏市场疲软影响,不少公司股价已较1年前下降了七成以上。数月来,占全球60%以上组件产能的中国光伏产业相继有50余家企业倒下。剧烈的价格波动下,整个产业链一片低迷。
产能过剩 市场萎缩 贸易壁垒
三座大山压向光伏产业
进入21世纪,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常规能源短缺的背景下,太阳能发电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追捧。2006年至今,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热情的双重刺激下,我国光伏产业投资一直居高不下。目前我国仅光伏电池的产量就达250万千瓦,居世界首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多晶硅产能已超过22万吨/年,而2012年的世界预计需求不到10万吨。去年全球总共生产了23.9GW(10亿瓦)的光伏产品,而需求的新增装机量仅有16.6GW左右,中国产量约占一半。市场曾经的火爆吸引资金大量投资产能。目前,国内仅成规模的光伏电池、组件厂商总产能就已达约30GW,今年全球安装量虽可提高到20GW,但仍和总产能有相当的差距。
我国光伏产业的主要出口市场在欧洲,然而受到欧债危机不断恶化的影响,今年以来欧洲需求急剧降低,光伏组件价格跌幅超50%,八成以上的产能都依靠欧洲市场消化的中国光伏企业的处境更加恶化。
11月中旬,德国经济部提议将明年的新增光伏发电安装量限制在1GW,以协助控制政府对光伏发电的高昂补贴。这较市场预计的该国今年逾5GW的新增装机量大幅下降,尽管最终是否通过并施行尚未确定,但这个消息对国内光伏企业来说不啻是当头一棒。
雪上加霜的是,10月19日,一家美国光伏企业联合其他6家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贸易申诉,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太阳能电池展开“双反”调查,并征收超过100%的反倾销关税。11月初,美国商务部启动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程序,这是美方首次针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将可能导致美国对进口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施加高税。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各国也大幅削减光伏的补贴,短期内欧洲光伏市场是难见起色。全球经济低迷也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升级,光伏企业扩大海外市场难度越来越大。此前,曾有专家分析,认为由于产能过剩,国内光伏产业将在2014年迎来整个行业的调整,但从目前的局面看,这个调整将提前到2012年。
政策引导 扩大内需 品牌建设
走出困境还靠苦练内功
今年以来,欧洲等主要光伏市场补贴政策的摇摆不定,已重创了我国光伏企业。在此大背景下,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将濒临危机边缘的中国光伏企业拉到健康发展轨道上来。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正式颁布了《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
有专家指出,这个政策的出台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给国内光伏企业注入一针“强心剂”。全国统一上网电价的出台,必将推动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的蓬勃发展,明确了电价标准及建设周期,将会使我国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朝着更加有序、良性的方向发展。当前光伏组件价格大幅下降,模块化使电站建设速度提高,出台上网电价政策无疑将成为加快光伏应用发展的重要“推手”。“这种促进将惠及整个光伏产业链”,接下来就是看光伏企业谁的力量足、跑得快、走得久。
不仅如此,我们也要看到,在国内电池和组件产能均达30GW的严峻形势下,相对应的国内安装量却几近为零:2010年全球装机容量为17GW,我国为800兆瓦,仅为全球的2%。这既是我国光伏企业当前面临的无奈困境,却也可以看做是未来我国光伏企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专家认为,以往光伏企业发展靠规模,靠产能的情况亟待转变,今后的发展方向,必须注重自主创新和成本控制,把成本下降到可以商业化发电,平价上网,走到老百姓家中。有日本科学家预测,未来太阳能电池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有望提升到25%,使用寿命可达35至40年。目前光伏转化率离实现这个目标差距还比较大。如何提高太阳能利用率,也是光伏产业发展的潜力所在。有人预测,再过8年至10年时间,光伏发电将实现平价上网,政策的影响逐渐减小,这将是新一轮的产业发展高峰。
“这次光伏行业遭遇寒冬,其实是正常的产业周期调整。”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在11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在这一轮行业调整之后,光伏企业的竞争将是决定规模化经济效益、创新能力、品牌、团队支撑力等企业软实力的竞争。这也就决定了包括英利在内的中国光伏龙头企业要紧紧抓住这个“冬歇期”,完成从规模扩张到提升品牌的企业转型。苗连生认为,只有转型提升,抓住市场大发展契机,才能使通过规模和成本优势在全球光伏产业居于领先位置的中国光伏龙头企业,在这轮寒流中继续屹立而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