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医改软件提升:3+2面向西部培养医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8 03:3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刘涌

   随着新医改的推行,在各地医疗机构硬件设施突飞猛进的同时,人才资源的短缺显得日益突出。这突出表现在基层医疗机构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卫生部长陈竺在12月6日召开的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将针对中西部地区实行“3+2”的医生培养模式。

   相比现有医学培养模式,这大大缩短了所需年限,加快了医疗人才培养的速度。

   “针对基层的人才培养要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郭立说,“下得去、用得上是教育方面可以解决的问题,但留得住、干得好则需要长期检验,而且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改革。”

   人才匮乏

   医改推行将近三年,财政投入超过1.1万亿元。在这一背景下,各医疗机构的硬件设备得到显著改善。医院新建大楼被许多地方作为医改推行的成绩之一写入各种汇报材料。

   但随着医改的深入,硬件设施改善所带来的效果开始减退,人才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硬件投入的荒废。

   陈竺指出,目前,我国医疗人员主要呈现出几个特点,包括总量不足、能力有待提高、结构分布不合理、基层人员保障措施不完善。

   其中,基层医疗人才不足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我国约有6万在基层的全科医学的执业(助理)医师,仅占总数的3.5%,远低于国际上30%-60%的平均水平。2003-200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流失的正高、副高和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分别占在岗相应职称人员总数的35.7%、10.1%、9.5%。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目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为30%左右,与50%-80%的国际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造成这样的问题,与基层缺乏机制制度的保证密切相关。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培养培训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体系和制度,政府投入的效果也不高。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在会上指出:“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基层医疗工作,经济上、发展上都不如城市医院的同学,你怎么叫人家下去?所以需要改革。”

   另一方面,人才“下不去”、“留不住”与现有的医生培养方式相关。

   “现在培养的医学院学生,已经习惯于使用精密的医疗设备,是面向分工协作精细的大型医疗机构的,”郭立说,“而基层的医疗往往需要医生独立完成诊疗过程,但这些学生却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3+2”模式面向中西部

   2011年7月份,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以“5+3”模式培养全科医生,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

   但这一长达8年的培养模式,一方面要支付包括时间在内的高昂成本,另一方面未来中西部地区的执业预期很难对在读学生产生吸引力。

   在这种情况下,陈竺在会上特别提到了针对中西部地区推行“3+2”的医生培养模式,即对到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3年制医学专科毕业生,可在国家认定的培养基地经2年临床技能和公共卫生培训合格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这样的思路其实之前讨论也已经很多,但像这样单独提出来加以强调可能效果还是不一样,”不过,郭立对这一思路还是有些担忧,“像极为欠发达的地区,可能连这样的专科毕业生都很难找到。”

   据记者了解,在中西部地区基层,仍有部分乡镇卫生院无执业医师,24%的乡镇卫生院没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不过,医学院培养也并非基层医疗机构医疗人才的唯一渠道,此外还包括基层在岗医生转岗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等渠道。但这些向基层医疗机构输送的人才能否留得住也还是难题。

   “除去经济上的条件,一个医生一旦到了基层他可能很难获得再发展提高的机会,所以需要给基层医务人员多提供深造的机会,”郭立说,“但这些获得发展的人才还能否留在基层,这就需要国家在政策上予以足够的支持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