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王晓夏:德班,中国柔性坚守“利益底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8 06:45 来源: 时代周报

  王晓夏

  12月5日,德班气候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表态,称北京方面准备接受覆盖所有国家的某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

  自从1月2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大会第17次全体缔约方大会(COP17)在南非德班召开,会议便陷入凝重和沉闷之中,外界甚至开始用“用一份没有约束力的协议,来掩盖无果的尴尬结局”来预测会议最终的结果。《京都议定书》成为会议中各方阵营交锋的核心。没有签署此协议的美国态度坚决,声称:除非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也接受有约束力的减排指标,否则美国不可能考虑强制减排。美国态度的决绝,无疑将会议的命运推向了悬崖边。而解振华这一表态无疑最大限度表达了中国愿意积极改变未来的“善意”,同时也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会议。在中国态度的激励下,一些参会官员甚至公开表示各方将有望“在德班取得巨大的成果”。

  随表态而来的,是外媒纷纷猜测中国态度发生“软化”。不过在笔者看来,尽管众说纷纭,但中国依然坚守住了自己的利益底线。

  实际上,只有在确定和核实发达国家完成了该协议第二承诺期的减排任务,中国才将作出上述让步。这一坚持无疑是捍卫了《议定书》的核心精神—“共同而有差异的责任”。作为差异性的责任,在这份世界上唯一有约束力的减排协议上,并没有规定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减排的法律义务。

  尽管事态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但中国技术层面上的让步,让会议重新获得新的气氛。中国外交攻势似乎更加人性化,据外媒报道,在此次会议中,中国首次开设了“中国角”,向外界展示中国的绿色成就,同时高级官员更加频繁地和媒体展开对话。与此前中国在诸多国际公关事务中的作为相比,德班回合中国鲜有地将“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现实利益”完美地平衡在股掌之间。

  尽管,德班回合中国坚守了“利益底线”,但国际气候政治正处在剧烈的转型期,未来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将越来越大。首先,尽管中国标榜自己为发展中国家,但国际社会早已将中国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中间角色来加以区别对待。其次,中国能源消耗和排放已经可以和美国比肩(甚至已经有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达到世界之首)。

  在此背景下,中国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

  在2009年末哥本哈根会议,中国已经遭遇巨大压力。到德班,中国尽管尚未做出任何实质性让步,但和美国等态度强硬国家相比,至少在技术和道义层面作出了积极的妥协。

  未来随着国际气候政治转型的深入,中国面临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经济命脉系于外部世界的中国很难说不会作出实质性退让。一旦做出让步,改变目前廉价的能源成本这一现状,本就低下的经济运行效率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如果由此给中国经济带来“零增长”或“负增长”,不仅会被国际市场所“边缘化”,同时也是高度依赖经济增长来保持内部稳定的中国所不能接受的。

  曾有幸当面听闻中国工程院前院长徐匡迪先生讲述他为高层领导讲述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必然要经历从“脏”到“净”的过程的故事,据他回忆,当高层领导问他能不能直接跨过“脏”的阶段时,他一口否定了。

  实际上,发达国家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起飞,已经“飞行”了两个半世纪,中国不可能将这一过程毕于一役,德班只是这条远途中的前站。尽管日后中国将面对更加沉重的国际压力,尽管站在媒体和社会舆论所渲染的“绿色时代的拐点”,但面临新能源发展的短板以及改变国家能源结构背后的效率成本时,中国依然需要顶住压力,施展智慧来坚守自己的“利益底线”。

  作者系媒体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