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我国农业展现新格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8 07:4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浙江省临海市柑橘栽培面积达20万亩,年产值约10亿元,并出口到加拿大、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年出口量最大时达5万多吨。
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摄
10年前,人们曾经因“国门大开”而为农业这个最脆弱的产业捏了一把汗;10年后的今天,农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为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产品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基本形成农业全面对外开放格局
作为目前亚洲最大的牛肉生产出口基地,长春皓月集团年出口额从2001年的150万美元飙升至2010年的3300万美元,出口2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东和东南亚伊斯兰国家知名的清真牛肉品牌。
一方面,中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201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达489亿美元,与2001年相比增长203.6%,年均增长13.1%。由此促进建立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初步形成了特色、优质、安全、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在一些主产区,出口农产品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另一方面,从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同时,中国适度增加资源性农产品进口。农产品进口总额从2001年的118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719亿美元。农产品进口弥补了国内农产品供需缺口,缓解了中国农业资源紧张的压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10年的开放历程,使中国农业基本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展,农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
统筹产业发展和对外开放两个大局,积极化解入世后的新挑战
农业曾经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难点之一,也是对外开放影响预期最悲观的产业之一。2001年以来,中国严格按照入世承诺大幅开放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关税水平降至15.2%,是全世界农产品关税水平的1/4,这使中国小规模农业直接面对来自国外的激烈竞争,入世对我国农业发展确实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如,部分农产品新增需求市场被进口过度挤占,生产受到挤压。
如何处理好自给和进口的关系,始终是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一个最大问题。
“受自然资源禀赋限制,我国依靠自给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可能最终是有限目标,需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说。
据张红宇分析,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棉花、糖料是重要的工业原料,都涉及到大规模产业和就业,因此这些品种无论是否具备比较优势,都应当保证基本自给。对于油料作物,今后要大力发展花生、芝麻、油茶等有比较优势的品种,使油料自给率稳定在一定水平。
同时,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属于我国具备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贸易格局是有出有进。随着我国农产品需求快速增长,对这些品种的自给和进出口必然“有保有压”,出口哪些、出口多少,进口哪些、进口多少,都还要在实践中探索。
形成既符合国际规则又反映中国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江帆说,目前,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贸易中的比例仍在增加,跨国公司掌握大宗产品“话语权”,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环境依然不公平。此外,国外技术壁垒不断提高,对我农产品出口形成长期阻碍。
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司长王鹰认为,必须不断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把握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努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合理引导和有效调控短缺农产品进口,合理调整进出口结构,加大对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引进,推动结构优化,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同时,在遵循多双边规则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合理保护,创新支持和保护政策,形成既符合国际规则又反映中国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一方面,必须坚持农业投入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原则,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重点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另一方面,要充分合理利用关税、非关税措施、贸易救济等手段加强对农业的有效保护,确保产业安全。
(责任编辑:林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