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银行业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0 02:36 来源: 金融时报

  李岚

  记者李岚从2001年的1038美元到2010年的4481美元———入世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3倍;经济规模由当年的第六位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入世10年,“中国制造”撬动了全球产业链条,改写了世界经济版图……

  10年前,多哈谈判一“槌”定音,打开了中国经济通向世界的大门,也令中国银行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10年间,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从17万亿元猛增至107万亿元,盈利水平从2002年的仅600亿元跃至2011年的超8000亿元;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改上市,工行成为全球最盈利银行,而中行因国际影响力显著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入世10年,中国银行业完成了从当年“技术上已经破产”到今天101家银行跻身英国1000家大银行排名榜的历史性跨越。

  正是由于与中国经济“唇齿相依”,在被喻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10年”中,中国银行业既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受益者,也毫无疑问地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有效投放信贷支持经济快速增长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银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2006年之后,建、中、工、农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股份制改造、重组上市,不仅其规模快速扩张,而且随着公司治理制度完善,国内银行业整体素质迅速改善。入世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0%,中国银行业的增加值则大大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之一,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

  根据2008年经济普查数据的核算结果,我国银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4年的1.2%上升到2008年的4.5%,提高了3.3个百分点。2008年,我国银行业对第三产业的直接贡献率达到9.99%,比2004年提高7.35个百分点。

  资金是第一推动力。作为一个银行业占绝对主导的国家,银行信贷无疑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测算,信贷投放的增长率每增加1%会引起GDP增长率1.202%的增长。而相关统计显示,最近5年里,我国银行业的总资产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快速增长,其中贷款余额从2005年的20.7万亿元增至2011年6月末的54.7万亿元,增长了1.64倍,年均增速19.32%。

  纵观入世10年,中国银行业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宏观调控取向和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调整信贷投放,保持了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信贷增长速度,在经济紧缩周期不惜贷,在经济高涨情况下不过度放贷,既科学把握了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逆周期运作的内在要求,又较好地传导了国家货币政策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入世10年最显著的成就,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顺应中资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需求,中资银行从为企业提供跨境金融服务到自身走出国门拓展业务,逐步构建了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化银行体系。

  这其中,尤以五大国有银行为突出。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1年6月末,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共设有97家一级境外营业性机构,收购了16家境外机构。其中,五大国有银行成为海外扩张的主力军,2010年末,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其海外资产总额超过2.3万亿元,是2006年的1.8倍;拥有海外机构网点984家,比股改前的2005年末增长57%。

  而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展,目前这些海外中资银行的主要业务领域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境外贷款、境外债券投资、境外证券投资、流动性资产管理、离岸银行业务、QDII业务等,还积极拓展了包括财务顾问、全球现金管理服务,以及保险、证券、衍生品等其他各类新型业务,从而在更广阔的领域为中资企业在境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中国银行业的支持下,华为、联想、海尔等一大批民族企业走向国际舞台,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以经营稳健的中资银行为后盾,我国外向型企业经受住了危机的考验,成为国民经济回升向好的有力支撑。

  正如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所说,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如果不能有效满足经济“走出去”的金融服务需求,则中国经济难以实现走向世界的目标,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科学发展理念将难以实现。

  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为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的战略部署,自觉推进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头摒弃低效率、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努力建立高效率、精细化、集约化的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更好地发挥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对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所说的这段话,实际上也正是近年中国银行业以自身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真实写照。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再度为中国银行业敲响警钟。各家银行开始更多地关注信贷业务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摒弃低效率、粗放式的管理模式,通过优化信贷业务的资本配置,完善内部评级体系等措施,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高经济增加值的信贷项目;同时,优化信贷业务的产品结构,切实满足实体经济的多元化需求。

  2009年,随着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深谙此理的中国银行业无一例外地“将信贷投向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相结合、信贷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模式调整相结合”写进了他们的战略规划,成为其资产组合管理的重要内容。此后,各家银行加速优化信贷业务的行业结构,通过加大了对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制造业的资金投入,夯实产业基础;加大对现代服务业以及新能源、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助力产业创新。同时严控“两高一剩”和落后产能行业项目的授信,真正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从而持续、有效地改善了行业投放和地区投放,为中国企业进行艰难的发展转型合理地配置了信贷资源。

  在银行业的鼎力支持下,我国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以制造业为例,10年间产业规模增长了5倍,入围全球500强的中国企业数量亦由2001年初的12家增加到2010年的54家。而以“中国制造”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入城市,转而成为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第二、第三产业三产业的职工。据统计,2010年,中国仅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就业人数就超过9000万。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断深化改革,积极转变经营方式加快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实现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入世10年间,银行业的不良率从23%降至0.95%;资本充足率则从2002年的-2.8%升至12%以上;入世时,银行业拨备覆盖率几乎为零,而10年后已超过270%。中国银行业抗风险能力发生的这一巨变,增强了中国经济的稳健性,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关注薄弱环节促进包容性增长

  事实表明,入世1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无论从规模到质量都实现了历史性飞跃。然而,随着经济向深层发展,所暴露的不平衡和矛盾也日益突出,成为可持续增长的一大障碍。更加重视弱势群体的金融可获得性,着力促进包容性增长,随之成为中国银行业肩负的重要社会责任。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加大了对民生工程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扩大对小企业与“三农”的金融服务,不仅使中国经济的“弱势群体”合理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而且为其应对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经济形势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入世10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粮食生产连续7年增产,总产连续4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连续迈上3000元、4000元、5000元台阶。而作为“三农”经济增长的助推器,银行业功不可没。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1年9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1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2%。

  为了扩大金融服务对“三农”的覆盖面,增强服务渗透力,银行业结合西部地区特点,努力推进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金融网点建设工作,加强对西部地区的信贷支持,为缩小东西部差距提供金融支持。

  特别是,自2007年起,各家银行机构陆续设立了一批村镇银行,实施集约化管理,提供专业化服务。据统计,截至2011年9月末,全国有537家村镇银行开业,另有87家正在筹建。截至9月末,农户贷款与小企业贷款共占村镇银行各项贷款的81%。村镇银行成立至今,已累计发放农户贷款36.4万笔,金额807.6亿元。

  由于政策支持和金融创新的推进,作为世界性难题,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在2008年以后得到了明显改善。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109家银行设立了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这些机构的新增贷款已超过全行业新增小企业贷款60%。

  而记者从五大国有控股银行了解到,截至2010年底,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均超过了1万亿元,其中工行则超过3万亿元。信贷支持力度的加大,使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从中受益。截至2010年底,建行、农行中小企业贷款户数超过6万户,中行接近4万户;而交行小微企业贷款客户数增幅最大,超过80%。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含票据贴现)余额20.76万亿元。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0.13万亿元。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合计已达到60%,这一比重明显高于中低收入国家15%的水平,与高收入国家62%的水平接近。而2010年,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占GDP比重高达48.65%,不但高于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而且显著高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

  关注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包容性增长,还促使银行业更加关注民生,切实落实房地产差别化信贷政策,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建设的信贷支持,同时完善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金融服务。截至2010年末,银行业投向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贷款余额达到1620.19亿元。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