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体制改革或是下个十年辉煌的动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3 00:45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2001年12月11日,这是一个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历史时刻。因为就在这一天,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了世贸组织正式成员,时任该组织总干事的麦克·穆尔极富远见地称这一天是“21世纪最重要的时刻”。
辉煌十年雄辩地论证了历史潮流顺之者昌。这个过程中,曾经长期酣睡不醒的古老中国有如巨龙一飞冲天,仅至去年年底,中国就已经从十年前那种堪堪步入工业化初期、将将迎来全球化时代的临界状态中,变为制造业产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余额世界第一、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二、吸引外资金额世界第二、GDP总量世界第二的全球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种单一因素急剧推动大国崛起的“传奇”,完美地诠释了发展经济学一般原理与特定国家具体国情相互适应、共同作用的正向效应,具体来说就是:
一国生产要素从附加值比较低的产业转移到附加值比较高的产业(譬如中国的土地、人力资源从农业部门大量转移到制造业部门),经济总体水平就会提高。而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优化结构以促进经济发展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引进国外直接投资和先进技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第二,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因此,发展中国家可以依据发达国家先行发展所给出的产业结构演进路径,运用政府产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演进速度。
中国的特殊国情尤为适合后发优势发扬光大,其特殊性在于:一方面,中国丰富的资源储量、配套能力、市场空间,以及“集中精力办大事”的便利性所带来的基础设施快速改进,近于必然地使其成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首选目的地;另一方面,中国曾经奉行的计划体制需要借由外部环境快速变迁,倒逼产生制度变革的强大需求,而这种需求一旦获得无需试错的批量式、跳跃式新制度供给,很快就能低成本地将潜能转化为发展的势能。
入世十年来,中国的发展实际就是不断融入、不断利用全球化趋势的突进过程,只不过,基于今天的发展水平,全球化日益递减的边际效应不再适合作为下一个十年中国发展的支配性动力。原因是,中国粗放式出口产出正在不断挑战全球生态承载能力,而且不断逼近全球中低端产品需求极限;更深层次的桎梏在于,全球化从来都是发达国家单边主导下的秩序重整,作为被动方的发展中国家,很容易沉溺于赶超的便捷而被日益锁定在全球生产价值链的低端位置。
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长远发展终究要建立在内部资源高度整合利用基础上。因此,从现在开始,业已临近原有发展路径极致的中国能否顺利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历史地取决于下一个十年能否立足于持续深入的体制变革所产生的原生动力,从而走出一条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