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存“贺岁档”(右头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3 03:31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本报记者 卫容之 实习生 李慧
12月12日,在陆家嘴上班的小周没顾得上吃午饭,就攥着100多万元存款的银行卡,去单位附近的银行买理财产品。一周前,这家银行的客户经理给他打了电话,这周将针对高端客户内卖一款年化收益高达7.2%的半年期产品,门槛是100万元,数量有限。小周兴冲冲地跑去,发现购买这款理财产品的人不少,接待他的理财经理忙得团团转,好不容易才买到。
进入12月,定制高息产品,成为银行业揽储竞争中的独特风景线。上海银监局有关管理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银行动用各种关系和利用各种方式来提升存款数量,这“表明中国银行业发展转型的路还很长”。
高息产品年底“混战”
12月份,许多银行铤而走险猛施吸“钱”大法,款款6%以上的高息理财产品频频被推出。记者查阅相关数据得知,目前就有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工商银行等8家银行推出了14款年化收益在6%及以上的理财产品,认购门槛从5万元到500万元不等,周期最低为49天,大多在200天以上,基本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大多投资到债券、信托贷款、货币外汇等。
从数据上看,这些高息理财产品以中长期为主。不少理财专家表示目前货币政策有宽松迹象,且理财产品收益初显下滑势头,投资者可以投向那些收益率相对较高的中长期理财产品,趁年底银行揽存冲高之际先把相对较高的绝对收益“锁定”,以避免未来收益率降低的情况。
客户“笑纳”三方钱
“银行揽存发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是个好事,他们拉他的,我们赚我们的,何乐而不为呢。况且现在存款利率太低,又在通胀,我们通过银行推出的这些产品,钱也能‘滚’多些。”当《国际金融报》记者询问对高息产品的看法时,小周笑了笑说。
然而,上海某股份制银行工作人员却向记者大倒“苦水”,指出月考核季考核都不及年终考核重要,而今年只注重存款考核,被分配的揽存任务逼得焦头烂额,“高门槛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好卖,低门槛相对较低收益的,是我们员工自己贴钱在卖”。
“我觉得,客户在年底买进理财产品是最划算不过的。”上述员工表示:“客户购买后,除了获取理财产品收益外,我们员工可以抽取的款项万分之二到万分之五的奖励,也会返还给客户。为了揽存,我们还会额外承诺按比例给客户‘补贴’一笔钱或赠送礼物。也就是说,客户在我们这里买取一款理财产品,可以拿到3种不同收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银行推出了送存款客户食用油、电话充值卡、超市购物卡等常规型营销手段,部分银行为了争抢大资金客户,还对员工或介绍人支付高比例的揽储返佣,出手异常阔绰。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申城银行已经进入“全员揽储”阶段,为了刺激员工的积极性,揽储提成(奖金)已达到新增存款额的6%。,对于VIP客户的奖励也相应提升,而这6%。也只是银行一般的返佣比率。
“乱象”还需市场化拨正
上海银监管局管理人士对年末银行揽存“混战”也有些无可奈何,12月份是各家银行完成指标的关键时期,员工自掏腰包是“常规手段”,往往将同学、亲戚、大客户、老关系一网打尽,动用各种关系和利用各种方式来提升存款数量,这“表明中国银行业发展转型的路还很长”。
针对上述情况,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贷款利率能上浮,而存款利率则不行,银行年末高息揽存从根本上来讲还是我国利率未能市场化的缘故。利率逐步市场化了,才能让部分理财产品重回正道,才能真正让百姓财富保值增值,同时也可促使银行金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