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需要一场有快感的谈判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3 03:4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在德班会议12月6日的“基础四国”记者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对加入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减排协议所提出的五点条件,的确是过去发达国家已经承诺过的。但是,科学评估告诉我们,现在全部减排承诺加在一起,与控制全球升温2度以内已经存在40%的差距。那么,这个责任就都应该归咎于发达国家吗?
这的确是个足以产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效果的好问题,也代表了西方的主流意见。其中颇为敏感意味的潜台词是,中国不要一味批评发达国家试图抛弃《京都议定书》、减排承诺兑现得太弱,发展中国家同样应该从人类角度出发,做出更多、更具雄心的减排承诺。
解振华回答的关键部分的意思是说,目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所做的目标和承诺是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做出的,是否需要更新承诺,要等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
而第五次评估报告要到2015年才会发布。那么发展中排放大国就真的要与发达国家一样,加入欧盟全球减排新协议、甚至是承担绝对的量化减排责任才能“以消众怒”吗?
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主席尤-莱宁在德班指责中国和美国绑架谈判。这种说法当然是不公平的。因为联合国气候谈判是科学和政治的结合。“科学搭台,政治唱戏。”而政治是什么?强弱博弈,攻伐进退,利益交换。
在政治谈判中反复强调发展中国家国情其实作用不大,但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明白后面一点:“如果中国输了,那么接下来会是他们”。所以印度环境部长在最后两天反复强调:“基础四国”在等的是欧盟就《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给出怎样的措辞。
这个“措辞”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减排何时写入《议定书》,基础四国最希望的就是在德班;二是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目标的数字,能否满足总体减排25%-40%的要求。
《议定书》轨道的谈判成果直接关系到发达国家是否逃离“京都”约束,也关系到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空间。如果发达国家不能接受条件,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德班的实力玩家中国,又为何要让步? 公平的政治“游戏”而已。
中国的气候谈判风格显得原则性很强,变通不够大。但关键是,这正是所需。如果在谈判场合不顶住压力,为自身和其代表的集团争取时间和利益,那么就不是一个好谈判。
对手欧盟又为何还是如此执着地施压中国接受单一协议?一位国际环保组织负责人解释其中一个有趣的原因说:“常年谈判的人(比如欧盟气候委员康妮-赫泽高)一到谈判就会很情绪化(的投入)。”意即如果谈判没有攻城略地的快感,那还谈什么呢?
但是,中国不需要一场有快感的谈判,因为好在自身已有自主的减排阶段时间表;好在走向低碳的努力正越来越本地化和区域化。如果多边谈判不奏效,那么应对气候变化的途径就只有靠单边或双边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