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沃尔沃电动车量产之惑:国产项目尚无时间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3 09:42 来源: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

  文 | CEI特约记者 李永钧

  沃尔沃汽车中国战略的实施有待时日,在等待中国工厂的审批时,其布局已悄然启动。

  11月8日,沃尔沃与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在上海嘉定汽车博物馆签署了新能源汽车战略合作备忘录,对外的官方宣传口径是,沃尔沃将推出250辆C30电动车,并以租赁形式提供给瑞典、比利时、德国、挪威、中国及美国的机构和合作伙伴。随后,沃尔沃还将搜集这批车型在使用过程中的数据反馈,用以研发第二代C30电动车。

  “这是沃尔沃绿色驾控战略的重要一步。”沃尔沃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斯蒂芬雅各布如是表示。而至于沃尔沃C30电动车何时实现国产,雅各布明确表示:“目前沃尔沃关于电动车国产项目并没有时间表。”

  今年2月25日,沃尔沃CEO雅各布为李书福脱衣后,发布了沃尔沃的中国战略。11月8日是雅各布第二次强调战略。

  发力中国

  2009年,沃尔沃全球销量为33.4万辆,在中国销量为2.24万辆。而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沃尔沃全球销量为33.38万辆,同比增长22.5%。在提振常规能源汽车销量的同时,沃尔沃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寻求突破。沃尔沃中国首席执行官柯力世在17日的成都车展上,宣布沃尔沃的绿色驾控战略。在11月下旬举行的2011广州车展上,沃尔沃首款电动车C30已正式亮相,而这款电动车被认定为是该品牌绿色驾控战略的最新成果。雅各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C30电动车就是在在售的C30车型上叠加了电动车技术,并没有在操控性或驾乘舒适与安全性方面进行任何妥协。

  沃尔沃提供的数据显示,沃尔沃C30电动车与在售C30的外部设计相似,与普通C30汽车一样舒适安全、配置齐全,但却更加突出了新能源动力应用下的环保与便捷性。沃尔沃C30 电动汽车采用锂离子电池组驱动,可通过家用普通220伏电源插座充电,充电时间为8~10小时,一次充电续航里程可达150公里。相比传统内燃机,体积更小、质量更轻。沃尔沃C30电动车从0至100公里加速为10.5秒,最高时速达到130公里。

  “我们的C30电动车是世界上最安全的电动车”,雅各布强调,而为了证实这点,沃尔沃甚至已对C30电动车进行了完整的碰撞测试。而对于沃尔沃在电动车上的尝试,雅各布认为,在技术与跨国企业不分伯仲的同时,沃尔沃对其本土市场中国的相关政策了解更多;而与中国本土的自主品牌相比,沃尔沃又拥有国际化的技术优势。

  实际上,沃尔沃电动车的研发计划早在福特时代就已经得到积极推进,C30纯电动车在沃尔沃砸入近十亿欧元后终于在2009年闪亮登场。不过,在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前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并不在沃尔沃C30纯电动车的市场覆盖范围之内,欧洲以及瑞典本国才是他们真正的希望所在。

  其实各方都很清楚,目前谈中国电动车的产业化为时尚远,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消费意识还在襁褓之中。普通、大众化品牌的电动车尚未满足个人消费需求,对于沃尔沃这样的以豪华品牌定位的豪华电动车要想在中国实现大规模投放更不是朝夕可至。但是,沃尔沃并非像之前那样执拗。就算中国不是沃尔沃电动车的目标市场,他们也开始愿意提前在中国布局,哪怕前期只是为了响应政府发展电动车的号召,以便获得其他方面的政府资源。

  日前,雅各布和沃尔沃汽车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董事长沈晖在接受采访时均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看重。雅各布说,预计2020年纯电动汽车在全球汽车销量中的份额不足5%。在这种情况下,具有严谨欧洲血统的沃尔沃坚持在中国布局纯电动车型,不难看出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沈晖表示,沃尔沃汽车是独特的汽车品牌,对于中国的政策法规很熟悉,将坚持推动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和量产。

  量产无期

  虽然电动汽车C30提前落子中国,但沃尔沃的本土化进程并不顺利。但与大众、奔驰、宝马等企业明确将在2013年左右量产电动车不同,沃尔沃尚未推出具体的电动车量产时间表。

  沃尔沃董事长李书福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示,按照规划,到2013年10万辆年产能的沃尔沃成都生产基地,将率先打响沃尔沃国产化战略的第一枪。但是到目前为止,沃尔沃汽车本土工厂仍未通过审批。虽然沈晖强调“沃尔沃是一家务实的企业,我们的电动车战略不仅是发布,更是要做实事”,但当媒体追问究竟能何时量产时,他也仅能表示“仍在等待时机”。

  雅各布更是明确表示“目前沃尔沃关于电动车国产项目并没有时间表”。毕竟,沃尔沃在国内工厂的审批还没有下来,现在谈新能源车国产计划为时过早。

  有知情人士分析称,外资企业在中国推广电动车大多寻求国产,如奔驰与比亚迪合作,宝马借助华晨宝马。而同为高端品牌的沃尔沃汽车本土工厂仍未通过审批,则成为其电动车国产的一大阻碍。

  沈晖也坦言,要量产电动车首先得要有工厂,因此具体时间表只能在成都与大庆工厂通过审批后才能确定。

  据悉,由于沃尔沃汽车的公司注册地在瑞典,按照中国的相关法律,沃尔沃在华建厂仅能遵循外资企业的审批流程,至今该项目都没有进一步的信息透露。但雅各布表示,预计在未来5至6年,在华实现本土化生产之后,沃尔沃在华销量将占到全球销量的四分之一。

  但有业内人士指出,C30电动车量产无时间的真正原因还在于技术方面:相比目前的混合动力汽车以及非量产的纯电动车将蓄电池放在后备箱的传统做法,沃尔沃C30纯电动车的车载电池被巧妙地安装到了普通汽油车型油箱和变速箱的位置上,这样一来虽然使车载电池处在了全车最安全的地方,但是却无情地增加了电池的维护费用,而且这种剑走偏锋的做法,会造成以后电动车行业设计上的整体不和谐,当然这主要是因为现在对电动车行业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造成的,这并不是沃尔沃一家要面对的问题,而是众多厂商对于这个行业要认真考虑的事情。

  沃尔沃C30纯电动车电池充电约8小时续航里程最高可达到150公里。作为城市上班族,充电8小时换来的150公里已经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作为周末假日的出游,沃尔沃C30纯电动车的续航能力就不敢恭维了。更长的续航能力和解决快速充电的问题,已经是阻碍环保电动车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此外,目前国内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匮乏,只有达到充电桩覆盖全市小区、覆盖全市停车场,才能真正解决日常充电的问题,这也不是沃尔沃一家遇到的问题,整个行业都面临这个尴尬窘境,没有更多更方便的充电桩,就无环保电动车的发展。

  “电动车仍是未来汽车动力的趋势,不仅满足了节能环保,更是降低了行车成本。但是为了能更好地迎合目前中国国内设施尚未齐备的现状,电动车的制造和量产,更应该符合国情。我们钦佩沃尔沃的决心和投资力度,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更完善的测试车和解决发展问题的方案,而非仓促上马的量产车。”一位业内专家坦言。

  未来布局

  在雅各布看来,纯电动汽车要想在市场上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很多条件的完善和支持,包括政策层面、技术层面和消费者引导等,因此到2020年,纯电动的市场份额可能会低于5%。

  “但是,我们也看到各种形式的混合动力车发展势头非常好,因此总体来看整个新能源汽车在今后的发展势头仍会非常好,市场份额会很大。”雅各布说,“这不代表沃尔沃会减少在纯电动车领域的投入,纯电动车作为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我们依然会不断加强在纯电动车的研发等各个领域的投入。”

  关于混合动力,目前从商业层面上来讲,沃尔沃还没有决定什么时候来推进哪种车型的混合动力汽车,不过在技术层面,沃尔沃已经完全具备成熟的技术能力。

  在雅各布看来,目前当务之急,仍是要把传统汽车先做好:首先要等待成都工厂的审批,在有了本地工厂之后,接下来必然会有详细的生产计划。

  上海、成都、大庆的布局,为沃尔沃的本土化加速做了远景规划,“一旦实现了本地化的生产,预计到2016~2017年左右,中国市场的销售比例大概占到全球的25%。”雅各布说。

  中国虽是其第三大市场,但销量却仅为3.3万辆,不足全球销量10%。而按照沃尔沃的计划,到2020年,其全球销量将达到80万辆,其中中国市场的贡献率为30%。雅各布憧憬着未来,但他也深知,仅有电动汽车C30对沃尔沃中国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通过在中国建立工厂,从2015年起达到每年20万辆的销量和20%中国豪华车市场份额的目标;要在中国从一家全国性销售公司,发展成为一个全职能的业务集团;要在中国形成两地建厂与一个总部的布局”这就是半年前在北京,沃尔沃汽车改姓“中国”之后发布的蓝图架构——中国战略。

  11月8日,新能源汽车战略合作备忘录暨电动车示范项目的签署,对于意欲重振在中国市场地位的沃尔沃来说,是为5年的战略施行迈出的扎实一步。正如沈晖所言,“中国战略正在按部就班地实行,我们实现了扭亏为盈,而且今天的新能源项目就是中国战略组成的重要部分。”

  自今年1月底,上海嘉定被科学技术部批复为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区后,还没有一家跨国公司来到嘉定,使它的“国际”有悬空之嫌。在此大背景下,沃尔沃不仅是首个响应的国际豪华车品牌,而且同时表示愿意把电动汽车研发项目的重点转到中国,且由中国的团队主导全公司的电动汽车研发项目。

  不仅如此,雅各布还亲自出席了签约仪式,要知道代表上海方面出席的最高领导,不过是正局级的嘉定区委书记。沃尔沃此举显示出了自己对上海嘉定国际电动汽车示范区的重视,无疑会让自己在上海市政府处得到加分,方便今后的发展。

  在此背后,沃尔沃此举还有着不易为人察觉的对未来的布局。推动沃尔沃新能源汽车国产的同时,推动其供应商进入中国,并希望它的供应链体系可以帮助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如果沃尔沃的供应链体系能够在国内成气候,有利于它团结供应商,更有利于增强该公司在国内新能源汽车标准制定领域的话语权,获得更大的潜在收益。”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