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直升机大王海外猎金始末:泣血收购美国公司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3 09:42 来源: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封面文章。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封面文章。

  策划 | CEI刘洋 文 | CEI记者 肖隆平 崔婧

  这组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偏安青岛一隅的民营企业家,因为意气用事愤而赴美抄底的故事。他甚至戏剧性地因此一夜成名,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老板,摇身一变成为海外并购“新拿来主义”的诠释者。

  他的刺刀永远为理想服务,并宣示着这样一个事实:民营航空制造业正在与中国商用大飞机一同崛起。

  这不是产业巨头海外并购的典范,却是民营企业完成技术国际化的样本。“中国直升机大王”的欢笑与辛酸、成就与泪水,和那些已成往事的一点一滴,都值得我们思考。

  美国黑人影帝摩根弗里曼出演的剧情大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段广为流传的对白: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他们的羽毛太鲜亮了。当它们飞走的时候,你心底里知道把他们关起来是一种罪恶,你会因此而振奋。他们一走,你住的地方也就更加灰暗空虚。

  在2009年之前的相当长时间里,日后被称为“中国直升机大王”的成身棕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只羽毛鲜亮的鸟儿。他断然不会想到自己日后会一脚踏进“进一步是荆棘、退半步即悬崖”的直升机制造行业,并因为一桩阴差阳错的跨国并购案而一夜间风靡美国。

  2009年,来自中国青岛的小老板成身棕与当地的利益团体几经交锋,最终泣血收购了美国卓越发动机公司(Superior Air Parts,Inc,下称美国卓越公司)。这起价值700万美元的小金额收购实在太不起眼,以至于在中国并未占据报纸头条。但美国政府机构和全球的装备制造业大鳄们十分清楚,这意味着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全球竞技场上,向来默默无闻的中国人要开始出手了。

  这是一个在十分关键的行业中以小搏大的经典故事,中国民营企业家在海外生意连连受挫,一怒之下将对手收入囊中;这是一个在擂台上取胜无望时突然柳暗花明的故事,双方暗中较量耐心、敏锐度和对失败的承受能力;这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技术储备收购,产业经济专家对此早已敲响警钟,而且,失败案例就在身边,就在眼前。

  当一切都尘埃落定,成身棕坐在位于北京亦庄的办公室里承认,在全球装备产业竞技场上,自己最头疼的问题并不是外敌,而是来自内部的“企业身份限制”。2007年,成身棕开始踏足直升机制造这个寡头割据行业,但他一再在政策所赋予的不公面前败下阵来。尽管他后来的表现得到了政府的赞赏,但作为与国有企业领导有着天壤之距的民营企业当家人,他仍在不断与命运抗争。

  “买不到发动机,就买下这个公司!”

  2009年5月25日,青岛海利直升机制造有限公司(下称青岛海利)生产的B-2B轻型直升机正式下线,受到了山东省政府、省国防科工委的重视和支持。让青岛海利董事长成身棕略微觉得遗憾的是,其他部件都是中国制造,但最核心的发动机却是进口的。

  这个缺憾燃起了他的民族情结。几个月前,成身棕到美国的航空发动机公司Lycoming Engine(来康明)买发动机,作为客户,他就曾遇到了“不待见”的境遇。

  起初,来康明派了个普通的业务员跟成身棕谈生意,这位业务员没有表示丝毫的重视,哪怕友好的态度。这让成身棕感到气愤。成身棕给来康明总部发邮件、打电话联系过多次,但对方均未予以回应。经过多次努力,成身棕才联系上了来康明公司高层,但对方只是很牵强地、礼节性地见了他一次就走了,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

  成身棕心想,他作为来康明的客户“起码应该受到对等接待吧?再小的国家的总理来了中国,我们总理也会接见的”。

  更让成身棕气愤的是对方开出的价码。“美国人的发动机卖给其他客户是3万~5万美元,但卖给中国公司则要提价到5万~7万美元。”这让成身棕认为很不公平,“任何一个中国人如果去了以后,感受都是非常愤恨的。而且这样的核心零部件成本,我公司绝对没有利润可以赚”。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美国在飞机制造方面卖给中国的技术和产品都是二流,甚至是三流的。对于一流的,中国人拿再多钱他们也不会卖。“因为你是中国人,你买的量再大也没有他们公司的用量大。”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单是发动机的价格问题就会让海利公司走向灭亡。成身棕旋即产生了一个让他自己都没什么底气的念头:买不到美国人最好的发动机,那就买下美国人的发动机公司!

  5月底,成身棕在美国休斯顿中国领事馆的一位律师朋友童律师给他打来电话,告诉他出这口气的机会来了——来康明的同行美国卓越公司正在申请破产保护。成身棕当即决定一定要收购成功,并迅速聘请了国内航空活塞发动机专家、财务顾问、法律顾问等,组成了一支顾问专家团队。

  收购的审批程序简单到出乎他的预料。正常的向商务部报批需要至少一个月时间,但因为休斯顿领事馆领事的帮助,收购一事很快由当地商务局报到了山东省商务厅,再到商务部。

  繁杂的审批程序一下简化到了“1”,这让成身棕心存感激。因为同期一家民营企业试图收购美国悍马汽车公司一事,虽然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但至今却一直没有下文。

  揣着感激之情,揣着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的心理,6月13日,成身棕带队赴美国,开始对美国卓越公司的活塞发动机系列产品、资产情况、债务关系、控股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作出周密调查研究。

  做完前期的调研工作,成身棕离开了美国,前往欧洲。尽管进入直升机制造这个行业时间不长,但他却感觉到了要在这个行业生存的不易,因此他试图去海外寻找机会。

  奥地利不眠夜

  2009年6月22日,奥地利。

  一个紧急来电,打断了成身棕的节奏。远在北美洲的童律师电话告知,收购美国卓越公司一事可以报价了。这一晚,成身棕激动得没能睡着觉。

  这个电话是在美国的上班时间打过来的,在中国是晚上七八点钟,正是吃完晚饭休息的时间。挂断电话后,成身棕开始和中国的律师、会计师紧急沟通。奥地利的夜晚虽然有些陌生,但他已然没有心思去感触这些。

  成身棕不打“临时抱佛脚”之战。在此之前,成身棕已经认真查阅了美国卓越公司的资料,“当时其账上还有400多万美元,库存大概在900多万美元,一算下来大概是在1500万美元可以变现的资产”。

  除了这笔明账,作为美国卓越公司的股东,德国泰勒公司还跟成身棕算了笔无形资产的账,认为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500万美元的无形资产价值。但成身棕没有给泰勒公司老板涨价的机会:“你现在处于接近破产保护,你无形资产一分钱不值!”

  实际上,成身棕还得知到其他来购买美国卓越公司所希望购买的价格。有的只希望拿出200万美元,也有的计划拿出600万美元,还有一家采购商希望以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而且,这些围猎者压根儿不相信来自中国的买家会给出更高的价格。

  此时,成身棕悄悄地把价格“涨”到了700万美元,这个价格也是最后讨论决定的价格。

  但这个报价依然让童律师很为难。他在电话那头说:“来康明最低出到了1400万美元,你怎么出700万美元就想收购成功?”

  成身棕并没有退让。“我出的这个价格是我算出来的,不是一拍脑袋拍出来的。”他孤注一掷地甩给童律师最后一句话:“我只出700万美元,多一个子儿也不付。成也好,败也好,我认了。”

  这并不是受一时情绪之影响。他的底气来源于对美国直升机发动机产业格局和政策的理解——美国的反垄断法不可能让作为同系列产品老大的来康明收购成美国卓越公司。

  这一晚上,成身棕把身上带的电池全打没电了。凌晨5点,拿着行李,成身棕去了机场,飞往下一个目的地。

  6月23日,成身棕接到电话,这个闪电并购获得庭审通过。远在奥地利的他虚脱一般,“差一点晕倒在地”。维也纳多瑙河畔的夏天微风轻拂繁星满天,成身棕就像一个轻伤不下火线的士兵,突然就听到了胜利的号声。

  这是成身棕人生中最富有历史意义的一天,也是中国民营直升机制造业开始微妙逆转的一天。

  从美国飞过来骂人

  收购美国卓越公司,让成身棕在中国从一个不被人所知悉的小商人成为了第一个拥有“中国心”的通用飞机制造公司的“大老板”。他也被赋予了结束中国建国61年来蓝天上没有自己(通用)飞机发动机历史的“颠覆者”形象。

  对于成身棕自己来说,结果来得太快了,像一盘缠斗已久的残棋突然间豁然开朗、终局在望。他像个细心的棋手,反复检查每个步骤,生怕自己漏掉了什么。

  这次收购对中国直升机制造产业有重要意义,但在美国本土却碰触到了诸多利益团体的敏感神经。除了来康明,这次收购对美国卓越公司时任总裁Kent和法律顾问结合的利益共同体亦是一个重大打击。

  就在成身棕从欧洲回到青岛的那一天,美国卓越公司的法律顾问陪同Kent专程飞到青岛与成身棕会面。双方一见面,Kent就劈头盖脸地质问:“你有什么资格去收购一个美国公司?你的行为是投机!”

  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骂成身棕一顿来解气。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用成身棕的话说,“飞机没有发动机就是一堆废铁”,因此他们希望成身棕把美国卓越公司让给他们,并从成身棕的700万美元收购价提到了1000万美元。

  成身棕没有让给他们。早在接到中标电话后,他就已经开始让童律师帮忙组建起了三支律师团队进驻美国卓越公司:第一拨是在华盛顿最擅长并购的道格拉斯大律师,第二拨是破产保护研究界一位知名律师,还有休斯顿中国领事馆推荐的律师。他明白,在法庭宣判之前,还需要经过一轮跟美国卓越公司,跟其股东、债权人、律师等团队的辩论。“收购过程很复杂,要征得美国卓越公司所有股东与债权人同意”, 他说,“收购之前,你必须要说清楚你打算怎样继续经营这家公司,要给股东希望,要给所有人希望”。

  辩论让成身棕的收购计划差一点全盘崩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美国人对他的收购有很多偏见。成身棕回忆道:“我提供的商务部文件,泰勒公司代表硬说是假的。”这让成身棕的疲惫一度达到极限,“如果再休庭一次,我就顶不住了”。

  他感到如此无助,翻来覆去的庭审、辩论、反悔让成身棕的神经燃烧又冷却,燃烧又冷却,在难忍的疲惫过后,渐渐清醒的他意识到一个冷酷的现实:这样的打击可能才刚刚开始。

  事后成身棕也承认,那是整场收购过程中最为关键,也最微妙的环节。他时刻都在提醒自己:一秒钟的疏忽和松懈,都有可能酿成大错,造成之前的所有努力毁于一旦。

  就在两年前,他有过一次因为法律纠纷没弄妥而导致收购失败的经历。“当时我收购完某公司之后,一大堆法庭的案子就来了,我还没来得及经营,法院就给盘走了,到现在政府还欠我的钱。”

  这次“失败的遭遇”让其成长了起来。强大的律师团队让收购最终尘埃落定,但也让他“损失惨重”——成身棕支付给道格拉斯的律师费是每小时690美元,最便宜的也要400多美元,并且需要提前支付,不管案子是否成功。

  8月29日凌晨,身在中国却是跟着美国时间“转”的成身棕,终于得到了美国法庭最后的判决——他成功收购了美国卓越公司。

  消息传来,成身棕意外地没有像两个月前听到中标的消息那样兴奋。整个过程中,他失去的太多,也得到了太多,即使接下来的付款和整合的步骤再艰难,拿下美国卓越公司就是胜利。成身棕相信远在美国的对手们和他一样,不再希望得到什么,也不再害怕失去什么。成身棕努力回到无欲无求的状态,曾经争夺的一切已成定局,此刻,最终的胜利只剩一步之遥。

  接下来,他必须拿出700万美元在一个月内汇到美国去。现在还认为自己当时真是疯了的成身棕,把自己所有值钱的身家都当出去了,“借了很多高利贷,在9月29日下午三点半——离外汇局4点下班只有半个小的时候把款汇过去了”。

  美国人是不是活雷锋?

  9月29日是“中国直升机大王”海外并购故事的结局,也是整合故事的开始。

  如何调整美国卓越公司的人员问题,尤其是总裁Kent的撤换,摆上了成身棕的议事日程。“公司全是他的人。要换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因此牵一发而动全身。”

  换掉Kent的想法酝酿已久,甚至在收购之初,这个想法已在成身棕脑海里初现。“我如果能够收购成功,首先得把他换掉,因为公司破产和他是有直接关系的。”此外,Kent是学财务出身的,而销售出身的成身棕还笃定一个好的总裁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销售,就像他自己一样,对市场上若隐若现的需求能够敏锐捕捉。

  换掉Kent的机会终于来了。一年后,也就是2011年初,成身棕本想把他从美国召到中国来跟他谈这事,“我会告诉他,你不称职,因为今年的计划没完成。而且财务你也不称职。”但Kent自己倒是主动来了中国。他似乎还对自己的命运没搞清楚——当他得知成身棕要换掉他时,他极为不高兴,而且也有一些员工因为要换掉Kent,当场就表示要离开的。

  德克萨斯州是美国唯一个没有工会组织的州,因此雇主与雇佣工之间的关系变得很简单,成身棕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面对的这家公司炒员工鱿鱼时的痛快。“咱们俩今天谈好了,明天你就可以离开;我也可以今天结账,告诉你明天可以走人了。”

  接Kent一职的是上一届总裁Tim,其当初被炒鱿鱼是因为跟泰勒公司不合所致,但成身棕认为他很适合于这个岗位,便把他请回来了。

  “大换血”计划随即开始。他不过多干涉美国卓越公司中层以下员工的任命,而是把权力下放给了新任总裁。但中层以上,副总级别、财务以及员工骨干的挑选任命都必须经由中国公司的认可才能最终生效。“不可能一夜之间把人都换走,所以我不停地调整,哪个不合适就再换。”

  为了避免历史的重演,让美国卓越公司逐步走上健康轨道,他已经准备好了8%~10%的股权让与新任总裁、中层和骨干员工。这个激励机制方案将在今年底告诉所有人。“我初步打算让总裁认购认购3%,中层及一些骨干员工3%。如果还不够的话,还留了个2%。”

  这个激励机制只是一个开端。在成身棕的计划中,等领导班子稳定下来后,到2012年开始给美国卓越公司寻找新股东,并要“建成一个大公司,争取后年或大后年在美国上市”。

  “我只求一个公平而已”

  收购,乃至于后期对美国卓越公司的整合,都是成身棕实现其海外战略的重要步骤,但他的根在中国。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家,他的大后方必须稳固。

  命运没有停止跟成身棕开玩笑。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处处都有“玻璃门”的敏感行业,央企聚集,民营企业难觅踪迹。成身棕本想让北京卓越今年拿到生产型号证(TC)并开始生产发动机,但国家民航局的领导很忙,卓越公司取型号证一事,被远远地甩到2012年去了。

  请国家民航总局等部门到美国企业做调查,亦使成身棕费尽周折。2010年11月份,北京卓越公司的型号证(VTC)终于获批,但要生产直升机发动机,还必须拿到生产许可证(TC)。这又需要看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脸色。对方到中国审查确认后,才能生产。在销售环节,卖出每一架飞机都需要有一张适航证。

  2010年5月13日,意义重大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新36条”)发布,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投资民用机场、通用航空设施等项目。

  “新36条”发布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民营资本如何在垄断行业生存发展”的研讨会,成身棕作为民营企业家与会,并做了一番言辞激烈的发言,直指民企所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我不奢求政府能给我们特殊政策。从航空产业来讲,政府只要给民营企业同等的待遇,能够保证民企和国资在一个起跑线上起步,民营企业的发展绝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但事后他也悲哀地承认,这样的演讲并不能达到任何实质效果。

  他的逻辑是这样的:“产业是大家的产业,企业也是大家的企业。这个公司看起来是我的,但实际上是国家的——我什么也拿不走。”

  他想突围。他不想让自己像头困兽一样困死在温室里。为了技术、市场和属于他自己的理想,他不放弃任何一次在海外寻求突围的机会。

  吸引他的是庞大的国外市场需求。美国《预测国际》在一份名为《通用航空/通用飞机2011年~2020年市场》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通用飞机制造商将在未来10年内生产超过24000架通用飞机(不包括公务机和轻型运动飞机),价值约合280亿美元。该研究机构还大胆地预测,通用航空的产量近两年只会缓慢增长,但从2013年起将会“变走为飞”,从2013年的1900多架增长到2020年的3100多架。

  而中国的情况却有点尴尬。尽管中投顾问乐观地预测“全面放开低空禁令后,我国每年将有5000架通用飞机的市场空间,市场饱和量为10万架”,但作为前提条件的“低空解禁”已经被呼吁了好多年,依然没有下文。

  从制造商角度来说,成身棕认为,美国也好,欧洲也好,政府给了这个产业许多机会,但国内很多人却是贷着银行的钱在炒作。

  国资搅局者

  在震惊全球装备业的发动机并购案发生后的两年内,成身棕以整合者的形象对内、以跨国并购师的形象对外,以北京为新据点,虎视眈眈地搜索着全球范围内的下一个有可能出现的猎物。

  今年9月份,在一次偶然的谈话过程中,成身棕得知位于德国波恩的一家直升机制造相关的公司(出于保护商业机密,文章隐去公司名称,下称波恩公司)有出售的意向,而且已经处于待价而沽、寻找买家的状态。他马上电话通知他在欧洲的同事与对方接洽,商谈收购事宜。

  已经有丰富的经验在前,与美国卓越公司的交锋相比,此次收购的前期工作显得异常顺利,双方甚至在11月初便签订了框架性协议,并规定对方在今年不能再与其他公司商谈收购事宜,以便为接下来的实质性整合铺平道路。

  但故事刚刚开始便出现了搅局者。眼看木已成舟之际,厦门一家带有政府背景的贸易公司(下称厦门公司)突然半路上杀出来,试图抢亲。2011年11月9日,成身棕从网上查到,正在跟刚与自己签订框架性协议的波恩公司“眉来眼去”的厦门公司的老板是陈某(出于保护当事人,文章隐去真实姓名)。

  他关上电脑,当晚便给已在前一天飞赴波恩的公司总裁Tim打了一个电话,他本人也决定当天过去跟波恩公司当面对质交涉。“刚刚签好了框架性协议,上面都有违约条款,德国人太不讲信誉了。”

  成身棕不仅对波恩公司气愤,也对插手搅局的厦门公司气愤。他甚至想好了跟这家公司老板陈某面对面质问的对话内容:“我已经签了协议了,你这样插一下子,不是变成中国人自己窝里斗了?即便在商言商,你们也应该尊重契约精神吧?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抢劫。”

  他甚至想好了对付陈某的一系列可能的反驳。“一个贸易公司,根本不知道生产发动机是个什么样的过程。你这一插手,我出100万,你出101万,正好让德国人钻了空子。”

  成身棕不能容忍此次收购行为以失败告终。陈某的这一插手可能导致其整个棋局的“乱阵”——他计划把20~230匹马力的发动机型号都完整的搜罗在自己公司中。

  为了盘活这个目标,成身棕还在此前收购了新西兰的一家全球性贸易公司。他希望通过这家公司把全球轻型直升机市场的窗口打开。“市场需求决定了发动机的销路。中国的空域还没有放开,但美国却有20多万架通用飞机的庞大市场。”

  他必须迅速解决这个斜刺里杀出来的搅局者。在北京,成身棕已经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合作,在人才输送方面,成身棕的优势要远大于在厦门的陈某。“我们可以把发动机做得非常好,这是个技术驱动的产业,跟买进来卖出去的贸易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正在此时,一个突发事件打乱了成身棕的安排。2011年11月17日,北京卓越生产部的美籍总监,因为心脏病不幸在回美国之前去世了,这让成身棕陷于了无序的忙碌之中。而这位美籍总监的去世,将影响美国卓越发动机技术转移到北京卓越。

  但他清楚,他与对手早晚必有一战。

  副市长开出的条件

  2010年1月22日,年关将近。按照惯例,这是青岛海利筹备年底工作总结会和员工春节联欢会的日子,忙里忙外的成身棕在这天上午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北京市主管工业的副市长苟仲文。

  苟仲文是看了媒体上“中国直升机大王火线并购美国老牌发动机企业”的报道后专程赶来的。他开门见山地跟成身棕说,希望成能带着企业和技术到北京去落地生根。

  这让成身棕颇有为难。就在不久前,他已经跟天津市政府进行了一轮在天津滨海新区成立一家公司的谈判。毋庸赘言,天津在直升机研发和制造领域的独特资源优势吸引了成身棕的注意力。

  2009年2月26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业”)与天津市政府合资成立的中航直升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直升机”)在天津挂牌成立。中航直升机的成立直接提升了天津在通用航空制造领域的档次。

  事后成身棕回忆,“是苟市长的诚意打动了海利”。苟仲文的条件非常简洁:你帮我做产业,我帮你做企业。言外之意,北京市并不只是要打造一家直升机制造企业那么简单,更宏大的愿景,是要发展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这一点让成身棕很是心动。

  相比于落户天津,北京在研发和制造实力上要落后一些,但北京市经济开发区(下称北京经开区)在产业政策方面给予入驻企业“享受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双重优惠政策”。同时,还将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土地税收、高管个税、科技扶持等一揽子“优惠”。

  此时的成身棕,像一个饿了三天肚子的壮汉被叫进了一家饭馆——能给予民营企业如此优厚的发展待遇,在两年前,他做梦都想不到。

  2010年7月6日,成身棕班师北京经开区。直到今天,他依然清晰地记着这个里程碑式的日子。

  2011年五六月份,北京卓越厂房开始装修,10月份开始生产。成身棕的梦想,开始在转动的机器上唱歌。

  从8架飞机到700架飞机

  作为中国第一家拥有航空发动机技术的民营公司,北京卓越公司受到了国土资源部官员的注意。2011年11月2日,国土资源部有关官员到成身棕位于北京经开区的北京卓越公司考察。

  考察完,随行的两名测绘学院士留下来跟成身棕一起吃晚饭。这一顿饭,成身棕看到了更多自己的未来。这也是他一直在寻找答案的问题,作为民营航空制造企业,该如何找到市场让企业得以生存下去?除了去国外市场寻求发展,国内是否还有发展空间?

  毫无疑问,测绘机是整个民营航空制造企业的突破点,也是成身棕突围的阵地。有越来越的出行都需要了解到及时而有用的地理信息,这直接构建了一个庞大无比的市场。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徐德明表示,2010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产值就已高达1500亿元。

  地理信息的测绘受到高层重视。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国测绘创新基地考察时强调,测绘地理信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的重要结合点,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当天晚上,两名院士向成身棕透露,随着测绘地理信息的需求扩大,测绘机的功能将得到更多开发。比如及时发现被监测区域国土资源违法行为;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及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等提供地理信息服务;为石油、公路、水利、铁路、电力等带状地区选线勘测提供及时、可靠的测绘保障服务等。在自然灾害发生之时,测绘机也有很大用处。它可以迅速帮助搜救获取受灾地区高分辨率影像,为抢险救灾提供及时的地理信息数据。

  政策的扶持直接催生了市场的需求。两名院士表示,中国现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机构,在政府的设计中,将来每个县都将配备一架测绘机。虽然成身棕很骄傲自己现在拥有了国内最大无人机技术,但他却不敢奢望能够包揽下整个市场机会,能够有四分之一的供应量,就会是一笔很大的生意——他的公司目前年产8架直升机,如果他能分得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那就是700多架。“700架飞机怎么也得干个十年八年的。”

  但成身棕仍不满足于此。他跟两名院士说了自己的另外一个想法:不仅仅要生产测绘机,还要承包下后端测绘业务。“就像华为的做法,不仅生产,还要做产品的延伸服务。”未来,北京卓越将是一个能够提供整合测绘能力的服务商,这是这个56岁山东男人的胸中丘壑。

  北京初冬的街头黄叶遍地,万物在经历一个生长周期后归于寂静。两年来的惊心动魄点滴涌上成身棕心头,他一遍一遍地问自己:假如不是在国内市场频频失意,他是否会因一时气愤去搅动全球直升机制造业这潭浑水?如果再来一次,他是否还有勇气为了毫无把握的收购去赌上自己的身家性命?那个叫做尊严的东西,在一个民营企业家身上,究竟有多重要?

  2009年底,在成身棕完成对美国卓越公司的收购时,旨在唤起人们旧时记忆的电影《变形金刚2》在中国各大院线的贺岁档上映。它的主题曲正写下“中国直升机大王”搏命收购美国卓越公司后的心境:No sacrifice,no victory——没有付出,哪来胜利?(本刊记者崔亦对本文有贡献)

  同期相关报道:

  专访梅新育:买企业不如直接买技术

  专访成身棕:民企在航空业不输国企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