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信诚人寿CEO谭强:保诚会持续投资中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5 03:4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万涛 赵萍
“保诚不会降低目前的股份成为小股东,更不会退出中国市场。”日前,信诚人寿保险公司(下称“信诚人寿”)CEO谭强在公司“迁都”新址接受本报专访时说。
信诚人寿成立于2000年,由中信集团和英国保诚集团各出资50%发起创建。日前,其总部由广州迁至北京,一度被市场解读为信诚人寿将走上“中资化”道路。
谭强否认了“中资化”说法,并称,外资公司在全球经历了多个经济增长与衰退的周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会着眼公司的长期经营与发展。
谭是信诚人寿第五任CEO,加盟信诚前曾在保诚集团、安联集团、美国安泰集团、中国平安等公司任高管。
针对近日有境外媒体评论称,由于监管上的某些限制,外资保险公司没分享到中国近十年来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大蛋糕”,谭强表示,金融业是高度监管的行业,几乎没有哪个外资公司可以在主要发达国家占据很高的市场份额。
记者此前获得一份数据显示,在保险市场开放的大部分国家,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均在10%左右。如英国10.3%,日本3.68%,意大利3.33%,比利时3%,瑞典1.12%,法国1.11%,瑞士0.66%,韩国0.38%;只有美国相对较高,财险市场为10.73%,寿险市场为14.34%。
银保新政使产品趋简
《21世纪》:今年寿险市场出现了哪些值得关注的现象?
谭强:五方面现象值得关注:从全国总盘子看,寿险保费第一次出现负增长;投资收益五年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从产品结构来看,分红险一险独大,其他产品仍都比较小;银保与营销员两条渠道同时出现问题;由于资本市场的下滑,利率提高,产品同质化严重,退保率上升,老百姓去购买短线收益相对更高的产品。
《21世纪》:什么原因造成分红险一险独大的问题,应如何解决?
谭强:董事会对管理层在业绩上有很高的要求,每个保险公司都受到业绩的压力。此外,就客户的需求来讲,仅靠现有的商业营销手段,很难充分激发和调动客户深层次购买需求和意愿的,还需要相关部门给予相应的税收、政策等方面的配套和扶持。
《21世纪》:你认为什么产品可以取代分红险一险独大的地位?
谭强:保险业必须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做大动作,回过头来看欧洲、美国、中国台湾、日本等地,在税收政策的配合下,开发出很多民众有需求的产品。在西方的人身险业务中,占比最大是养老险,其次是健康险,然后是寿险、意外险和其他。但国内寿险业目前在养老年金和健康险这两大业务线上的份额仍较低。如果有税收优惠的支持,保险公司应该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开发更多的与税收相关的养老险、健康险产品,还有与教育挂钩的产品。
《21世纪》:为应对银保新政,保险公司做了哪些调整?
谭强:银保新政出台后,保险公司只能针对新的销售模式,尽量选择现有的简单产品上柜,未来还需要时间调整、适应。但从销售形势看,简化产品是趋势,这是销售政策上的共识,可能是决策层当初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如果产品简化变成银行储蓄产品,可能对普通客户影响不大,各公司会维持原有的市场策略;但对中高端客户而言,就没有卖点。因此需要走综合理财道路,进入银行贵宾理财业务,销售多样化的保险产品,才能体现出保险公司的产品价值。
外资公司境遇被误读
《21世纪》:市场认为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普遍陷入困境,而其中的核心问题在于监管机构对外资公司分支机构数量的限制,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谭强:事实上,就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你见过外资保险公司、银行、证券公司,在当地是名列前茅么?因为金融业是高度监管的行业,不能被外资垄断。
英国保诚集团已形成的稳健经营模式,理念是做好一个分支机构后再做第二个,这也决定了不可能短期内就做大或做到最大。外资公司目前普遍规模较小,但更关注细分地域与消费者,关注特定客户群精耕细作,以获取长期、稳定的承保利润。而中资公司在成立初期保费收入发展快,希望通过“跑马圈地”式发展,抓住近几年中国的投资机会,以投资盈利。
《21世纪》:外资是否错过了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机会?
谭强:外资也分享到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在上海、北京、青岛、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外资和合资保险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是8%到18%,而发达国家是3%到8%。
《21世纪》:股东如何看待信诚人寿未来的发展?
谭强:保诚对中国市场及其未来发展都非常看好,愿意持续更多地投入,不会降低目前的股份成为小股东,更不会退出中国市场。今年,双方股东刚刚给信诚增资至23.6亿元,持股比例仍为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