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兴杰:孔子和平奖:自娱自乐的民间外交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5 06:44 来源: 时代周报孙兴杰
12月9日,一场热热闹闹的“孔子和平奖”颁奖仪式在北京某农家院上演,媒体纷纷予以报道,为什么这件事情会成为新闻呢?原因不外乎这么几点:第一,“孔子和平奖”的名号很响,当中国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时候,“孔子”已经成了一个文化符号;第二,普京成为这届和平奖的赢家,而此时他在国家杜马选举中俨然是一个输家;第三,自称为孔子后代、却屡爆粗口的北大教授孔庆东是评审专家,并上台宣读了普京获奖理由。孔子、普京、孔庆东,这三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物构成了这一事件的“新闻性”。
当普京为国内不断高涨的抗议声浪焦头烂额的时候,中国北京某农家院中颁发的“孔子和平奖”丝毫没有缓解普京在政治上的困境,反而增加了一些嘲讽意味。这场闹剧的背后反衬出中国民间外交的过于娱乐化、商业化的泡沫倾向,热闹场面的背后是贫乏的理念、狭隘的视野。
首先,“孔子和平奖”本身就是一场炒作,这才是最大的悲哀。自称是世界性的奖项却几乎是闭门造车的产物。看看是谁“制造”的这个奖项吧,据这个活动的新闻通稿介绍,这次活动由文化部中国乡土艺术传统文化保护部主办。其中主办方已经在9月份被文化部取缔,于是辗转流离、改头换面,在香港注册为“中国国际和平研究中心”。无论文化部还是中国乡土艺术协会都多次声明,与这个制造和平奖的主办方划清界限。换句话说,中国官方根本没有介入这次活动,悲哀的是外媒却将这次活动视为中国的行为。娱乐活动离不开炒作,但是外事活动也流于哗众取宠的话,丢的不仅仅是孔子或者孔庆东的脸,而是中国的脸。
其次,理念与实践错位,“孔子和平奖”名不副实。孔子曾经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最终的结果是很严重的,会使“民无所措手足”,使社会失序。孔子是何许人也,中国思想文化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首席代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孔子的许多思想具有普世的价值和国际视野,正基于此,孔子的学说才具有可传播性。令人唏嘘的是,“孔子和平奖”的主办方及其参与者都是名不副实的山寨版产品,无论是评审专家、评审程序还是最终的结果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参与评选的专家几乎都是高校中的书斋学者,对现实世界中的和平到底有多少理解,令人生疑;既然是国际性奖项,为何没有外籍专家参与评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无论上届得主连战,还是本届得主普京,都没有把“孔子和平奖”当回事儿。
再次,获奖人连连缺席显示出“孔子和平奖”并没有获得认可。一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奖项需要顺应于国际主流思潮,尤其是民主、法治、人权等理念。孔庆东宣读普京获奖的理由时强调,普京在2011年坚决抵制北约对利比亚的轰炸,为世界和平作出了杰出贡献,为当代人类和平树立了典范。利比亚的卡扎菲已经作为一个暴君被打入了地狱,而普京获得和平奖的理由却是:保护独裁者!联想到俄罗斯近期的政治动荡,不得不让人质疑“孔子和平奖”的价值理念何在?对普京而言,这一奖项到底是奖励他呢,还是嘲讽他呢?因此,普京领衔的统一俄罗斯党认为,这一奖项一文不值!主办方声称,普京先生因为公务繁忙而未能到场,即使普京不繁忙,也不会到场!
“孔子和平奖”本来可以作为展现中国民间外交的窗口,向世人传达中国人的国际和平观念,悲哀的是,它却成了一场“意淫中国,娱乐世界”的闹剧。2010年,《金融时报》以《中国颁发孔子和平奖》为题报道这一新闻。俄罗斯媒体认为,普京这一名号已经具有相当的商业价值,因此,有些组织死皮赖脸地往普京身上粘。当孔庆东门煞有介事地向普京颁奖,意淫自己是世界和平的裁判的时候,世人看到的却是非常拙劣的表演。
日益崛起的中国需要思考,如何融入世界潮流,而非特立独行。“孔子和平奖”的设立会被认为是对诺贝尔和平奖的挑战,和平奖如果成为政治竞争工具的话,那就与“和平”奖的初衷背道而驰。世界各国的文化、社会、信仰迥然有别,但是对和平的向往却是全球同此凉热。诺贝尔和平奖已经是全球性奖项,中国另起炉灶是否有必要?如果设立的话,能在理念方面超越诺贝尔和平奖吗?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在于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学习与运用国际社会规则,融入国际社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有必要积累自己的软实力,拓展国际影响。在此方面,中国不乏成功先例,比如亚洲博鳌论坛,它已然成为中国版的达沃斯会议,其理念与组织规则都没有背离国际惯例。过于娱乐化的国际活动,必然伴随着泡沫化,非但不能提升中国的形象,反而会为外人耻笑。
如国际关系史学家入江昭所言,自19世纪晚期以来,国际组织已经成为外交的重要行为体,非政府组织在环保、医疗、反战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公共外交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要合理理念的引导和政策规制。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虽然官方已经与“孔子和平奖”的活动划清了界限,但这并不够,无论“孔子和平奖”是不是由政府参与或者主导,它都会被镌刻上“中国”二字。
外交无小事,何况“孔子和平奖”!
作者系国际关系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