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临外滩十里盛景图》VS《人在画图中》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0 01:0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于骁
当外滩鹏欣·白金湾遇到荣宝斋,当白金湾的样板房瞰江图《君临外滩十里盛景图》遇到荣宝斋上海首拍中拔得头筹的《人在画图中》,一个关于投资与收藏的话题便由此展开。
11月25日,荣宝斋上海拍卖公司首届大型艺术品拍卖会落幕,总共8.1亿元的拍卖总额创下了上海艺术品拍卖单场最高成交纪录。
作为首幅出场的收藏书画作品,何海霞的《人在画图中》一出场就引起现场竞价高潮,最终以1800万元的成交价拔得头筹。
正如所有藏品都因稀缺而价值连城,所谓的顶级豪宅,亦以其占据的地段资源的稀缺及不可再生性、历史与文化的厚重积蕴、艺术鉴赏性以及保值增值的潜力而享有盛誉,外滩鹏欣·白金湾即是其中之一。
艺术对比
从白金湾的样板房眺望黄浦江,十里外滩的美景尽收眼底。
北外滩历来是看黄浦江最好的位置,拥有坐北朝南看黄浦江的观景上位,占据小陆家嘴一线南向观景位,与陆家嘴金融区和老外滩万国风情建筑群形成了完美的“金”三角格局。左观陆家嘴超阔视野,右揽外滩城市盛景,最美的上海外滩与陆家嘴尽收眼底。
同时,滨江绿地绿意盎然,黄金湾区享受比肩曼哈顿中央公园般的贵族气息。鹏欣·白金湾在风水学上,更是占据了金三角塔尖位置,正是在这一黄金地块上所全新打造的高品质综合体。
何海霞《人在画图中》卷,以传统的平远、深远构图,辅以散点透视之法,可称为张大千《青城山通景四屏》之外另辟的蹊径。画卷十分精到地捕捉到了青城山封闭半封闭的地形特征,又别出心裁以其主峰作为审美中心,而两翼青山环伺,组成一巨大的展翅欲飞造型,充满动感。
同时又以主峰上掩映于参天古木中的寺观点睛,突显其“幽”,与整幅的动势构成奇特的审美错觉;而仅能染红主峰左边山顶的阳光,显然也是突显其“幽”的神来之笔。此外,68.5×410cm的巨幅,亦足以令人拳拳服膺于古稀之后的何海霞的胸中丘壑与腕底功夫。
稀缺对比
白金湾坐享外滩不可再生的稀缺地利优势,拥有令人艳羡的一线江景资源。整个外滩沿线唯一坐北朝南位置,30米直面浦江、270度南向看江的震撼视野,使得厅房厨卫能完美收纳不同风景。同时,来自意大利设计师,专精奢华住宅的考量,也满足顶级人士自住需求,成为浦江中央湾岸唯一豪宅代表。
历史上慕名前来青城山的大多为避暑游览;而真正以其为审美对象、大量携入画图的,大概非张大千、何海霞师徒诸人莫属了。张大千以青城山为题材的作品当为1962年在巴黎所作的《青城山通景四屏》巨幅,何海霞此类题材则显然要数此卷《人在画图中》了。
观赏对比
白金湾所处的北外滩,作为外滩的延伸,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积淀,西南处外白渡桥、吴淞桥与老外滩相连,南面隔江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相望,延绵起伏的古典建筑群和对岸的摩天大楼尽收眼底。
同时,北外滩上海近代优秀建筑分布密集,如摩西会堂(始建1927年)、俄罗斯领事馆(原苏联领事馆,建于1914年)、上海大厦(原百老汇大厦,建于1930年)等见证着北外滩的发展史,中外建筑师共同创造了一个建筑艺术宝库,展示了一幅跨文化对话图。在这片异国风情建筑群身旁,典藏着一座达到世界级湾区水平的城市豪宅——鹏欣·白金湾。因为北外滩厚重的历史积淀,鹏欣·白金湾有了神韵和气质,待世人的瞻仰。
《人在画图中》是深刻诠释了青城山佳胜幽独之特色的书画代表作之一。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并称的青城之幽,是川中最令人向往的自然杰作,也是素以道教闻名全国的胜地。青城之幽,由其独特的植被和地形构成,封闭、半封闭的地形环境,四面诸峰环绕,状若城廓,其间如山谷、山间盆地;加以松、楠、枫、柏等各种古木遮天蔽日,而宫观亭阁掩映于浓荫翠盖之间,通幽小径穿行于丛林深谷之中,故成其“幽”。
收藏对比
独特的手工技艺与品牌作品的个性及特色对任何一件高级珠宝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建筑作为“大件”如果能够做到像打造珠宝一样考究,也就离艺术品不远了。鹏欣·白金湾府邸专精奢华考量,像打造艺术品一样打造产品。
曾于1946年随乃师张大千深入蜀中,领略当地山水佳胜的何海霞,尽管平生山水所作多为汉中山水,如华山之类,较少涉笔青城山,但颇堪玩味的是,其对青城之幽亦别有会心,而其可堪视为为青城山立传的此卷《人在画图中》则从另一个角度深刻诠释了青城山的佳胜幽独之所在。
Related相关
《人在画图中》作者简介
何海霞(1908~1998),生于北京,满族,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曾任陕西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
1924年拜韩公典为师,并加入北京中国画研究会。1935年入“大风堂”,随张大千学画10余年,并一同游历名山大川,临摹了张氏收藏的大量古画真迹,打下了深厚的传统功底。
何海霞长于山水,功底扎实,技法全面,举凡界画、青绿、水墨、没骨皆能。50年代末~60年代初与石鲁、赵望云一同进行山水画创新,从西北山水获得创作契机,共创“长安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