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进入快速跃升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2 04: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核心提示
对31个省区市“十一五”时期和“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创新成就和特色亮点进行梳理总结的过程中,本报采编人员深刻感受到,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进入了快速跃升期:
——“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研发投入和资源总量大幅增长;
——高层次创新人才加速涌现;
——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
——企业的主体地位明显加强;
——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体系逐渐形成。
此外,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力度明显加强,科技中介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创新合作交流不断拓展,创新文化和科研诚信建设得到重视,都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了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浓厚氛围。
11月21日至12月21日,本报以每天一个专版的频率,连续推出系列报道“2011自主创新年度报告”,对31个省区市“十一五”时期和“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创新成就和特色亮点进行了梳理总结。
此次推出的《自主创新年度报告》,从国家自主创新的战略布局出发,从创新要素投入、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企业扶持、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政策制定、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文化培育等方面,科学统一地“丈量”出各省区市的创新资源家底、特色优势和发展路径。通过各省区市之间同台竞技,营造出“在开放中创新、在比较中创新、在竞争中创新”的良好创新氛围,有利于各地交流经验、发现差距、取长补短。报告推出后,因其权威翔实的数据、客观理性的点评、新颖独特的文风,引起社会热烈反响,受到读者普遍好评。
在组织年度报告的过程中,采编人员深刻感受到,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自主创新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政府部门、广大企业和科研机构根据国家总体部署,因地制宜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提升创新强度、完善体制机制,使全民族的创新活力得到显著激发,推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进入了快速跃升期。
——“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部分企业出现的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等,使“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成为各地政府部门、生产企业一致的现实选择。在调查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各地努力推进自主创新与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紧密结合,通过自主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重点产业振兴和传统产业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健康轨道。
——研发投入和资源总量大幅增长。对自主创新工作的重视直观地反映在研发投入的增长上。年度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总投入达到6980亿元,是2005年的2.8倍,湖北、内蒙古、安徽、广西等中西部省份达到3倍以上;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山东、江苏等沿海省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至5%以上。2010年,全社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255万人年,5年年均增长13%。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新建完成,许多省份实现了国家级实验室、研发中心零的突破。
——高层次创新人才加速涌现。人才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根本保障。年度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地方把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特别是通过培养、引进和用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改革完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造就了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特别是一大批年轻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活跃在创新一线,他们将目光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我国产业发展需求,在各自领域内开始显现出重要的国际影响力,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智力支持。
——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长期以来,科研攻关如何与市场开发对接,技术成果如何与资本等要素结合,科研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是制约许多地方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瓶颈。年度报告显示,各地从打破体制、部门、区域壁垒入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加强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载体建设,增强高新区、产业化基地、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交易市场等的服务功能,引导资本市场和社会投资更加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不断加强、速度不断加快,产学研严重脱节的问题正在得到有效破解。
——企业的主体地位明显加强。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作为决策、投入、组织及应用的主体作用,突出企业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才能进一步提升创新的效率。年度报告显示,我国企业创新投入的绝对值和相对占比都在提高,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存度不断提高。目前,在资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等方面,企业都占据了重要比重。以2009年国家高科技计划为例,其中35%以上的项目由企业牵头,产学研结合实施的更是占所有计划的80%以上。
——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体系逐渐形成。各地在自主创新工作中,根据自身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科技基础,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年度报告显示,江苏、广东、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开始更加注重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江西、安徽、河南、湖南等中部地区重点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强化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山西、内蒙古、贵州、云南等西部地区及辽宁、黑龙江、吉林等东北老工业基地,通过加强能源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科技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创新资源向区域内流动。
此外,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力度明显加强,科技中介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创新合作交流不断拓展,创新文化和科研诚信建设得到重视,都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了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浓厚氛围。
在为取得的成就倍感振奋的同时,我们也通过年度报告清醒地看到,各地自主创新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在:个别省份的研发投入持续不足、占GDP比重长期偏低,各地创新的引导方向和领域趋同,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和动力仍然有待加强,原始创新能力依然较为薄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相对匮乏,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未能充分体现,自主创新政策的落实还要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判断科技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现创新差距,借鉴创新经验,培育创新文化,努力形成“在比较中赶超、在赶超中再创新,在错位中创新、在创新中错位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及未来发展的主旋律。我们相信,只要牢牢抓住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科技发展的根本任务,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加速健全创新体制,完善创新体系,培育创新主体,弘扬创新文化,就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大步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