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言中国潜在 成长力已经下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3 03:4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苏安
近年主流意见开始倾向于认为中国的潜在经济成长力(Potential growth rate)即将下降,多年来GDP至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很多副作用,也累积了不少问题。由此目前中国经济的确有调整经济政策的需要,但这些问题是否是调低经济成长的目标就可以达成的呢?
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关于中国的潜在经济成长力的议论更多的出发点是觉得过去GDP增长率太高,所以要下调目标。这种专注于供求的论法更多反映了最近20来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错误思潮,轻视需求本身的潜在能力和构造变化,缺乏让人信服的理论推敲和实践检验。从日本失去的10年到最近欧美的经济困境,从根本上说根源都在这里。
由于中长期的景气循环,潜在经济成长力这个概念在衡量一个经济体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甚至联系到目前困扰民众和政府的通胀问题,潜在成长率可以作为均衡实际利率或者是自然利率的代理变数,用来衡量央行的基准利率水平。但是潜在经济成长力文如其名,很难在现实中观察到其具体动向,所以经济学上甚至主要发达国家的央行都一直在寻求一个比较可靠的推算方法。到目前比较成熟的算法一般而言有:Filtering Approach, 生产函数Approach,菲利普斯曲线Approach和DGE Approach等4种大的区别。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算法都存在严重的缺陷。
比如目前各国央行和国际机构(如OECD等)最普遍使用的生产函数算法,将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长率的加重平均值加上全要素生产性的增加率从而得出全体生产量的增长率。这个算法的问题在于测算时没有考虑到物价变化的要素,在辨别经济短期波动和中长期波动上缺乏有效性和信赖性。也无法说明实际GDP成长率中抛开资本和劳动的贡献成分。所以其推算结果经常导致观察者对经济构造变化的认知迟延。而考虑物价变动的菲利普斯曲线Approach和DGE Approach不仅统计方法繁杂,信赖性也有待检验。
实际上,日本在高度成长期前夜也经历过类似的争论。当时学界重镇的大经济学家,央行的调查研究队伍都从严峻出口形势和产能过剩的状况推测日本经济悲观的前景。当时只有大藏省年轻的经济分析员下村治孤军奋战,力排众议为日本政府 “收入倍增计划”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打造日本经济神话奠定了第一步。他的理论其实并不深奥,和主流派的区别更多是在对现状认识的差异。他更重视当时日本民众对改善生活的预期和愿望,还有教育带来的国民素质的提升都可能转化为经济成长动力。其后的事实证明作为少数派的下村看准了历史方向,近年日本国内开始重新评价这个曾经的经济官僚。
由于中国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资源和发展的不平衡等客观条件让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体制都还存在巨大的改革空间,任何一个函数的改变(体制或构造改革)都有可能激发国民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的实际需求,这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内生成长动力,为这种动力提供一个机会平等的政策环境,平衡和制约这种动力和自然以及社会资源的缺口等课题才是为政者最需要思考的要点。人为单纯的去压抑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甚至发展需求不仅很难达到经济平衡增长的初衷,还可能由于金融和资本资源的错配造成更严重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