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员工持股“千层浪”_公募长期激励见曙光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6 01:0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程亮亮

  “探索长期激励机制,讨论员工持股计划。”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日的一番表态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被业界呼吁多年的“老话题”终于得到监管层的正式公开回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多位公募基金业人士发现,这个政策似乎“来得太晚”。

  “大佬”离去

  中国公募基金业发展了长达十三年,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就是大佬们已经纷纷离去。而套用业内人士的戏言,“每一个离开的大佬背影都几近相同,分明写着员工激励机制不健全。”

  纵观中国公募基金的老十家,如今已经有9家公司的总经理经历换人,大佬纷纷离去,博时基金前总裁肖风、交银施罗德前总经理莫泰山、招商基金前总经理成保良……

  在这些离开的大佬中,莫泰山恐属业内对员工股权激励机制改革最为热心的前高管。其早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就坦言,作为一个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老总,所面临的员工流失问题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是这并没有引起监管层的重视,反而愈演愈烈。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莫泰山最终离开了奋斗多年的公募基金界。

  肖风曾同样在公开场合多次指出公募基金现行制度的缺陷,提出采取股权激励的措施,但都未有进展。

  大佬们离开是迫于管理所带来的压力。而作为底层的基金经理,更多的则是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另谋高就,自行出山投奔私募。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22日,今年共有195只基金出现人事变动。而在此前的三年时间内,基金经理的变动次数分别达到114、139和249次。在目前的665位基金经理中,同时管理3只以上(包括3只)的基金经理达到133人,占比达到20%。

  与此同时,尽管近些年A股市场的持续低迷,让公募基金的管理资金规模逐渐缩水,收入也逐渐下降,但是公募基金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模式依旧让不少后来者垂涎。今年以来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层出不穷,而这些新来者的加入也让公募基金的人才流动日益加剧,人才短缺的表象背后,人往高处走的“打工心态”则让多数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者时刻充满担忧,手中又无良好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见曙光

  实际上,对于基金公司股权激励的讨论由来已久。早在2006年证监会高层就曾经表示将致力于有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实施员工股权激励。但是随后不见推动。2010年两会期间,公募基金界唯一一个代表,交银施罗德基金副总谢卫提交了关于探索员工激励机制的提案,未见回应。

  如今,郭树清的公开表态,似乎让这一切见到了久违的曙光。而这一丝曙光的出现,也让不少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为之振奋。

  沪上某新成立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员工持股有更好的约束激励机制,能更好地将基金公司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更有效地保障基金持有人的利益。”该人士称,“金融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业务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同时金融业又是比较容易发生员工‘道德风险’的高风险行业,业务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通过员工持股无疑可以更好地规避这种风险。”

  而沪上某大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人士则同样表示了对于监管层表态的兴奋。“基金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推进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与持有人的利益一致性,这也是基金业一直在探讨与寻求突破的一个方向。”该公司表示,“从长远来说,基金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只是公司治理中的一部分,进一步完善整个行业的法律法规、不断丰富国内资本市场的投资产品与工具、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国际化视野、股市的不断规范化等都是未来我们期望看到的改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