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乐和的力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7 01:0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廖晓义

  乐和是一条道路,一条不是毁灭乡村,而是建设乡村的城乡共生之路

  

  感谢软科学基金会,把社会实验奖给了红十字乐和家园,让我们在四川龙门山脉一个小小乡村的实验,登上了中国软科学的大雅之堂。我相信所有参与了这场社会实验的人们都在分享这份荣誉。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我被当时全中国的志愿热潮所激励,带着地球村团队和红十字基金会等公益基金的支持,在处于极重灾区的彭州通济镇大坪村驻扎了两年,操着我的四川乡音,和当地政府、村民以及生态建筑师刘加平教授的义工队伍一起,在废墟上建立了一个被称为红十字乐和家园的生态低碳乡村。这是一场让灾后重建走上生态文明轨道的实验,也是新农村建设走上生态文明之路的实验。这场实验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获得了由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奖,我作为获奖人之一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2010年6月,我回到巫文化的故乡、我的祖籍重庆巫溪,受县委县政府的邀请参与全县的乐和家园建设,在那里再一次感受到乐和的力量。

  乐和,即乐道尚和。乐和的内核为差异、互补、共生,体现为尊重、沟通、包容。道家说:“和曰常,知和曰明”;儒家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现代人说:百姓快乐、社会和谐;天地人和、乐在和中。

  乐和是一种理念,一种基于古老智慧的生态理性,以解决人类无限的发展欲望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尖锐矛盾,这就是减少对物质能源的过度消耗和依赖,而发现作为身体能量对于健康的意义和爱心能量之对于快乐的意义,用蓄心能、增体能、惜物能的生活方式去改变那沉陷在个体物欲中的生存困境,用差异互补共生的生存智慧去治愈单一、碎片和虚无的现代痼疾。

  乐和是一个家园,一种始于乡村建设并融入城市社区的生态家园,以个体与群体相和的乐和治理、义利相和的乐和生计、身心相和的乐和养生、心智相和的乐和礼义、人境相和的乐和人居,去实现社会共治、经济共赢、生命共惜、文化共荣、万物共存的共同福祉。

  乐和是一条道路,一条不是毁灭乡村,而是建设乡村的城乡共生之路。它包括一份有着村落、农场、书院、医院、集市,也有着生态农业、养老养生产业、创意和时尚手工业乃至循环工业的乡村规划;一个由乡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对接的农贸系统,一群由城市退休人员和新毕业的大学生组成的回乡队伍分担乡村的公共服务,一套由信息高速公路和地面高速公路连接城乡的基础设施,一组包含了乡土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的民生评价指标。因而,这是一条吸收城市气质又保留乡村气息的乡土型城市化之路。

  乐和是一场实验,一场与现代化进入中国的过程相伴的实验。从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以及之前知名和不知名的先生们,到当代城市化大潮中关注乡村、建设乡村的后辈,其中的志士仁人,情之所系、心之所向,不仅仅是乡村的建设,而是由此为再造传统与现代相融的社会找到一种方案,为解决现代化的内在矛盾和危机找到一套方法,为万世的太平和万物的福祉找到一个方向。

  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柯布教授曾为我的采访录“东张西望”赐文,题目是“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我很认同他的观点。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因为中国还有着没有泯灭的以差异互补共生为特质的哲学,因为中国还有着没有消亡的乡村。而在许多发达国家,有农场但没有农村社会,有农业工人但没有农人文化,有农业但没有农艺技能。中国还有乡村,因而还有着未被钢筋水泥全覆盖的生态系统,以及还没有最后凋敝的乡土文化,还有着建立一个从民居、产业、养生、乡土文化到乡村社会的自洽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可能。

  乐和家园不是一个乌托邦,而是摸得到的耕读游艺产品,看得见的社会管理机制,听得到的百姓话语,读得到的调研报告,走得进的生活方式,在巫溪,已成为党政主导、社会协同的操作流程。

  但它仍然是一场正在进行中的实验。既是实验,就需要时间,需要耐力,需要宽容,需要支持,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身体力行。

  中国式环保注重从生态文明的整体解决环境问题,中国式公益讲究乡亲乡情回馈乡里,能为家乡的乐和家园建设出点力,我感到很幸福;希望更多的人,也拥有这份幸福!

  不管文明走了多远,乡村都是人类的母体。每一个心系乡土的人,都有可能为自己的家乡建一个乐和家园;每一个不愿切断祖先血脉和自然脐带的人,都有可能选择自觉和自信的乐和人生;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乐和的力量。

  我们期待的,是更多行动者的社会实验成果,给中国带来新的希望。[作者系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其论文《以乐和家园理念建设低碳乡村》获得第二届(2011年度)中国软科学社会实验奖]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