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自体输血的困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7 06:00 来源: 中国日报网站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2月27日报道:47岁的李先生今年9月份在云南省做了一个有膝关节的置换手术,手术中一共用了一千多CC的血,这些血都来自当地的血液中心。近几年来,我国多地血库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李栋梁所在的云南省也不例外。为了让他及时接受手术,他的3位家人给医院所在地的血液中心献血,以换取李先生手术用血的保障。然而,在这个手术前期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没有任何人告诉他和他的家人,补充手术中可能失血的办法其实还有一个,那就是——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是什么东西?”李的妻子听到记者提起自体输血时惊异的问。当得知这个技术可以让病人在手术前提前储存自己的血液用于手术使用的时候,她告诉记者:“没人告诉过我们可以选择这个方法,如果早知道的话,我们当然会选择用自己的血。”

  自体输血,就是在患者需要输血时,输入病人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或者在手术过程中失血回收的血液,一般适合择期手术的病人。这个方法一方面能保证血液安全,避免在现有的检测技术条件下病人感染其他疾病,另一方面也确实能节省不少费用。但是,自体鲜血在中国的很多医院却遭受“冷遇”,仪器的高价格,还有病人对自体输血使用过程安全性的疑虑,都阻挡了自体献血大范围的推广。但推广自体输血最大的难处,却是人们对这个技术知之甚少。

  “我工作了这么多年从来没遇到向我咨询关于自体输血问题的。”济南血站的副站长程刚说。记者在一个周三的早上去中日友好医院在门诊楼前白色大厅里排队挂号的人中进行随机采访。结果25个被问到的人中只有一个人知道有自体输血这么回事。

  据了解,在欧洲国家,约有80-90%的非紧急需输血手术是在自体输血的支持下完成的,然而,在北京,自体输血在非紧急手术中使用的概率仅仅约为1%。

  世界上关于自体输血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1920年的英国。而现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绝大部分的临床用血来自于病人本身。中国的献血法于1998年10月1日正式生效,其中就对自体输血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比如第十五条就明确了为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

  血库告急 无偿献血难以脱荒

  血源紧张问题在中国存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今年入冬后,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再次发出紧急通告,呼吁大家捐血,在市民的响应之下,库存量一度达到了8000单位,但离标准的12000单位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在卫生部例行发布会上曾指出,目前我国用血紧张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临床血液需求的快速增长、无偿献血基础薄弱以及血液需求的区域分布和流向不均衡。邓海华说,十一五期间,自愿无偿献血人次由2006年的675万增加到2010年的1180万,增幅达到74.8%;年采血量由2006年的2295吨增加到2010年的3935吨,增幅达到71.5%。

  但用血需求增长更快,目前,每天需要有约7万人献血,按医疗服务量的增长进行初步测算,到2015年,每天需要有约12万人献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的人口献血率不足10‰,这也被普遍认为想要达到供需平衡的下线。中国就是其中之一。我国人口献血率只有8.7‰,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丹麦最高为67‰),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也低于香港的30‰和澳门的23‰。

  “每个在献血部门工作的人都知道血源的来之不易,也特别珍惜每一滴血液。”天津市血液中心主任杨文玲告诉中国日报。“在做这个中心主任之前,我特别喜欢下雨和下雪天。但是现在我最怕阴天下雨。每天早上起来拉开窗帘,如果天气不好我的心情也好不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少的人上街献血。”杨文玲说。

  单位组织献血也是我国长期以来为了解决用血紧张问题采用的一种方法。与在街上的无偿采血车献血不同,走单位的献血名额通常可以得到经济上的补助和额外的假期。但很多血液部门的工作人员对这种解决办法很矛盾。杨文玲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血紧张,但是也有很多副作用。

  “真正无偿献血的市民肯定感到不公平,为什么我们义务的,他们又拿钱又休假呢?更重要的是,金钱和假期的补偿给老百姓传达了一个错误的信号,那就是献血真的是对身体有害的,不然哪能补偿你呢?”杨文玲这样表达自己的疑虑。据她介绍,天津市目前已经取消了给各单位派任务的献血方式。

  “取消了集体组织的,血液中心的压力一定会变大,所以我们一直在加大宣传力度,也举办了血液中心开放日等活动。”杨主任说。“当然另一方面,自体输血的方式也是缓解血液紧张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这一块儿在我国还有很大的潜能可以开发。”

  自体输血推广难

  对于自体输血,医生们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协和医院血液中心主任白连军表示,自体输血应该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他介绍说,这项技术对于避免病人感染其他疾病很有帮助。“例如艾滋病,有一个‘窗口期’,目前我们的检测技术还不能在窗口期检测出病毒,用自己的血代替异体输血就能避免可能存在的风险。对于一些需要手术的孕妇和非紧急情况下的骨科手术来说,自体输血都是很好的选择。”

  目前,协和医院对于所有可以使用自体输血的病人都进行了知识的普及和技术的推广。28岁的魏音云今年9月在协和做了一个肝部的血管瘤切除手术。她告诉记者:“医生在手术前告诉我有这个技术,我也了解了它的很多优点,我觉得特别好,应该推广。”她的手术很成功,最后没有输血的需要,不过她表示会把这个技术告诉身边更多的人,让大家都知道以后在需要的情况下可能有的更好的选择。

  目前中国很多城市都在提倡和实践自体输血技术,外科整形手术、创伤手术和心脏手术是运用较多的领域。天津卫生局提曾出,希望各大医院自体输血比例达到10%,不过目前还难以完全达到。对于一些输血需求不太大的病人,医生可以在手术前一个星期提前抽出400到600毫升病人的血液储存起来供手术使用。但是协和医院的白主任也表示,由于血液储存的条件比较高,一些小的医院没有提供自体输血服务。

  据白主任介绍,在北京有自体输血仪器和储存条件的医院也并不太多。在应用于术中可能失血很多的自体输血过程中,一台净化血液的机器就价值十几万元,每次使用的基本耗材费用在1100元到1900元之间。相比从血液中心取的每袋230块钱的血,回收所用的价格确实高了不少。但白主任认为,虽然有不少病人觉得自体输血的费用比较高,但是更多人没有选择自体输血更多的是缺乏对这项技术的了解。

  民众意识首当先

  “我过去从来没听过什么自体输血。在我印象中,输血就是花钱从血库买别人的血来用。”29岁的房地产公司工程预算师李永亮说,他正陪着怀孕的妻子去医院做产检。“我妻子的预产期是明年7月份,我可不忍心看着她挺着大肚子还生孩子之前抽那么多血。所以甭管这自体输血有多少优点以后也许会尝试,这次是肯定不会了。”他说。“还有,病人如果需要动手术身体一定很虚弱,还能从他身上抽那么多血么?我真是很怀疑。”

  缺乏细化的法规,对自体输血全程进行管理,也导致一些病人对于该技术是否安全提出了怀疑。在中国,献血全过程统一由地方血站完成,而自体输血则完全由医院来操作。一位Rh阴性血居民表示,这个技术对于稀有血型的人群来说更缺乏安全感。他说:“我不太信赖这种提前储存的技术,如果我的血液被提前储存了,而手术不是特别紧急的,谁知道医院在紧急情况下会不会把我的血给别人用一些?”

  “到目前为止我们医院完全具备自体输血所需的技术和设备,但是我们院并没有开展这一项目,主要是目前还没有出台关于医院采血输血的相关规定怕别人说我们滥用采血权,”吉林省一所著名的三级甲等医院血库主任说:“但是自体输血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院领导已经把它列入了明年的工作议程当中。”她同时也指出,自体输血真正要开展困难还很多,比如自体输血不在医护人员的工作考核内容内,干不干没有任何激励和奖励,还容易引起患者家属的意见,谁愿意去做这费力不讨好的事呢?(中国日报记者  杨万丽   何娜   唐跃   编辑   裴培)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