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10个实验室9个未建成”该如何看待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9 04:40 来源: 深圳商报

  昨天,本报突出报道了市审计局对深圳大学城财政投入等8个项目的绩效审计结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大学城——《创建深圳大学城总体方案》要求到2010年引进10个以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结果大学城自2000年创办至今,仅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分室建成,其余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虽然政府已资助资金2.7亿元,但却“进展缓慢”,都未建成。

  从以上表述来看,板子当然应该打在深圳大学城,更应该打在受邀进驻深圳大学城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所高校。你花了财政的钱,却没有完成任务,而且不是一般地没有完成任务,只完成了十分之一,况且剩下90%的任务也看不到什么时候能够完成的希望,不打板子怎么行?

  大家似乎都关注于“照单验货”,却没有人考虑一个更要紧的问题——10年时间引进10个以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不是一个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丝毫不怀疑深圳当初创建大学城、提出引进10个以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良苦用心和美好愿望。深圳是在没有重点高校和国家级研究机构依托支撑的条件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在开始阶段,由于深圳的政策优势、待遇优势、观念优势、机制优势等仍然比较明显,还可以通过大量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的办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随着研发的深度开拓和深圳各项优势的迅速弱化,在深圳创建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就显得十分急迫。而高水平的大学、研究机构又岂是可以短时间建立起来的?于是,通过创建大学城这样的创新办法,吸引高水平高校入驻,自然成为优先选择,何况引进的还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这样的顶级名校?

  很显然,在确定大学城要在10年时间引进10个以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问题上,深圳基于自身发展的紧迫需要,似乎是过分夸大了投入的作用。

  先看一组数字。

  国家从1984年开始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来,到2009年也总共只建成了220个左右。其中,在高校中,清华大学居首是12个,北京大学居次是11个,哈尔滨工业大学也以3个处于高校中的先进水平。最近两年建设步伐加快,但总数增长仍然有限,全国不超过300个,广东则刚超过10个,其中还包括前不久刚刚开始组建的超材料电池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和农业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华大基因研究院)。2005年以前,广东全省只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而像人口大省河南,在2010年以前连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没有。

  举这样一组数字,是想说明国家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上是十分严格、十分慎重的。就算深圳当初只是想把3家高校已经建成的国家重点实验引入深圳建立分实验室,也有些想当然了。

  现在的问题是,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是不是还要按照不变的逻辑“加大力度、加大投入、努力实现”呢?是不是应该调整我们的发展目标,把宝贵的财政资源用在效率更高的地方呢?

  其实在日常工作中,有不少事情都与大学城的情况相类似,都存在一个根据情况、环境的变化,不断检讨、调整发展目标的要求。对那些应该调整的目标,就算其在政治上再正确、出发点再好、需求再迫切,也没有理由浪费资源。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