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海航集团社会创新创投竞赛落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30 03:5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妙琪

  单纯的经济指标并不能完整彰显一个企业的价值。当前企业的发展中,行业的领导者对于自身社会责任的强调日益凸显,而通过社会创新的方式来完成企业应有的社会担当,这也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

  海航集团就是其中一个表率。其董事局董事长陈峰在接受专访中认为:“企业只有融入到社会需要之中,勇于承担社会共同发展的责任,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企业发展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正因于此,2011年7月起,海航集团与《21世纪经济报道》合作举办社会创新创投竞赛,希望通过社会创新的方式,引导更多的社会组织、企业、NPO、NGO、个人对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好的建议和计划,并通过资金资助的方式来进行社会进步的创新。

  据陈峰介绍,此次竞赛之所以从社会创新的角度展开,是基于社会创新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潮流,在激发社会活力、满足社会多样性需要、扩大公民社会参与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

  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社会建设却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许多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

  对此,陈峰认为,通过慈善和公益来解决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之间的失衡问题,是一个较为有效,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创新在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公益”中是重要的一环。可以说,社会创新是介于商业创新与慈善公益之间的一种财富生产方式。这个概念的提出,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慈善低效益的困境。“创新在创造私人财富上卓有成效,而把创新的理念应用到解决社会问题和提高公共福祉上来,也将会是走出传统公益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社会创新的意义在于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既可以平衡各利益相关方,又可以达到可持续发展。”这样就使公益活动的主体,一方面能够取得自身的发展,满足利益攸关方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持续的进行社会公益事业,不断为社会做出贡献。

  事实上,在社会创新的过程当中,企业作为社会角色之一,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通过企业来进行社会创新以求解决社会问题也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与此同时,利用企业的商业背景以及商业模式来进行社会创新也同样有着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所不具备的优势,在陈峰看来,“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商业创新中植入社会担当的因素,或者把慈善的诉求植入到商业战略中,实现战略性慈善。另一方面,企业将商业活动中积累的资源、项目运作和管理能力注入到某项社会项目(不管这个项目是由自己还是由其他机构启动的)中,使该项目最终效益最大化。”

  企业在社会中承担一定的社会担当,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够可持续的发展,这也是未来众多企业发展的方向。“商业公益”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公益模式既可以为企业带来相应的利益,实现慈善资产的保值增值,又可以在整个社会中建立起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形成以善促善的局面,这也是海航集团所寻求和探索的理想公益模式。

  陈峰表示,海航集团希望通过举办诸如社会创新创投竞赛、青年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使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商业公益“这种新的社会公益模式中来,并通过对这些创新项目的帮助,使它们能够落地生根,从计划变为现实,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海航集团联合《21世纪经济报道》共同举办的社会创新创投竞赛,自7月15日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并于11月24日圆满落下帷幕。

  在后续的获奖项目实施中,海航集团将与《21世纪经济报道》共同建立相应的督促和检查机制,促使获奖计划能够尽快转化为现实。此外,海航集团还会定期对这些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各项目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帮助各创业团队,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

  “我们希望社会各界朋友能够和我们一起关注、支持这些项目的成长,使其尽快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陈峰说。

  部分获奖项目点评

  点评:Gregory Dees 博士

  (美国杜克大学 Fuqua 商学院教授、社会企业发展中心联合创始人)

  翻译:Julie Zhang

  阅读发来的这两个中选的商业计划书(公益假期和海之翼)是充满愉悦感的。两个方案都体现了参赛者对基于海南著名的旅游产业的社会企业创业机会的探索。基于成熟产业优势的社会企业创业是明智之举。

  尽管两个项目都有独到之处,但我认为一公斤公益假期商业计划通盘考虑更为周到,决策支持的具体数据也较海之翼详尽。一个成熟的商业计划理应如是:提供尽可能周详的、可供决策支持的数据。计划需要体现创业者对市场收益的预期、对自己团队的优劣势认知,尽可能准确地预算和收入预期测算。

  然而,以上只是就两者在计划书的书写比较而言,并不说明公益假期项目就一定可以在实践中占得先机。这两个商业计划书的卖点,一是环保旅游,一是义工实践,恰也正是目前公益性旅游的两大潮流,这孰优孰劣,各有评说。但公认的是,这两种模式都不易取得商业上的收支平衡或持续达成其所预设的社会效益。下面我将从潜在投资者的角度,对两个方案分别点评。

  海之翼项目的优势在它对海南旅游未来发展将以环保为本的判断,这个项目瞄准一个具体的服务群体(观鸟者),同时它提供了一系列的计划去进一步聚合这一客源。所有的新生意都应把握好所在行业整合、升级的商机。除了缺乏必要的支持性数据这一致命伤,我认为这个计划书还有下列一些问题需要注意:1)我希望创业者提供更详尽的市场营销策略和其市场推广预算,这方面需要创业者充分发挥创意,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2)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仅计划在两年内组五批团,我认为这个规划太过保守;3)我想看到更具体的成本测算支持数据,目前的成本测算可能太低了,不大合理。

  这里不再赘述公益假期项目在支持数据整理上的优异表现。我认为更值得一提的是该计划对社会需求的把握,目前确实缺乏能将已有旅游产品供应商联合起来,提供具体产品、定价、盈利模式和市场行销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然而有下面几点,我希望提醒公益假期项目的创业者:我认为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该计划针对的消费对象,会议旅游者和主办方,是否会同意在其团队行程中添加这样的义工环节。同时在计划书里没有提到下面这些数据:1)谁会到海南来参与义工旅行环节;2)如参加,其参与时间长度;3)义工是否在会议结束后可直接参与还是会迟些折返参与;4)会议旅行者中有多少人会认为教书是具有吸引力的义工方式;5)如何判断义工对参与项目的满意度 ;6)会议团体游客是否可以转化成团体义工,人们是否喜欢和自己的同事、同行一起进行义工活动。第二,我对旅游者直接转化为义工从事教学的实际效果存疑。招募义工前往学校教书数月和这种旅游者的直接就地转化是两回事。前者,义工有足够的时间了解他们的学生并且适应其需求,而后者则显然在这方面力有不逮。旅游者来来去去,所能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为有限,这类义工和学生们恐怕都很难相互真正熟悉。我担心这样一来是否能施行有成效的教育,使学校、学生真正得以获益,同时对旅行者而言又能收获充满成就感的义工体验。目前中国是否有以旅行者为教学义工的成熟模式?据我所见,多数成功的旅游义工项目实施项目都更简单,如刷学校墙壁、建图书馆(携带多余图书)等。如果过没有前例数据,是否可以有小规模试验的环节,以便在正式启动前进行项目调试。

  这些是我作为投资者会给创业团队的意见。两个方案都显示出成功的可能。他们都是很好的起点,但都需要更多的补充资料来支持真正的出资决策。真正的创业者不会由于我的点评就停滞不前,而会晓得忠言逆耳。他们会百折不挠,继续前行不止。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