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兴则吉隆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3 05:30 来源: 经济日报吉隆,藏语意为“舒适村”、“快乐村”,人称“西藏最后的秘境”、“喜马拉雅后花园”。西藏吉隆县与尼泊尔的边境线长162公里,曾经是西藏的边关重镇。在18世纪,吉隆就设立了国际市场,拥有“商道”、“官道”、“战道”之称,有着悠久的对外贸易历史。
吉隆口岸,距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131.72公里,是西藏历史上对尼泊尔最大的陆路通商口岸之一。1961年,国务院决定设立吉隆海关;1978年,吉隆又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一级陆路通商口岸,中尼两国政府签约商定双方边民可在双方境内30公里范围内出入,开展自由贸易。
日前,记者来到吉隆县调研。上午10点,记者沿着吉隆藏布河向中尼边境的吉隆口岸进发。长长的车队沿着河流的左侧一寸一寸地挪动,不时停下来,耐心地等待打头阵的装载机将塌方路段上的泥土石推出“公路”。下午3点,终于到达口岸所在地热索桥。23.5公里,我们走了5个小时。
“到西藏,最养眼的是美景,而最需要适应的是环境。”西藏公安边防总队吉隆边检站副政委李兴建早已习惯了这种“蜗行”。“不过,好在拉日铁路已开工建设,日喀则到吉隆县的油路已修通,2012年还将延伸到吉隆镇。吉隆口岸的基础设施正在逐步改善。”他说。
正是由于受制于基础设施不健全、公路等级低、路况差等诸多因素,吉隆口岸的强劲发展势头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萎缩,海关、联检等重要单位相继撤出,仅维持小规模、零星的互市贸易,口岸功能基本停止。
走进热索桥,仿佛来到世外桃源。陡峭的山峦之间,一条小河潺潺流过。小河上有两座小桥,一座是老式吊桥,因年久失修无法使用;另一座是铁桥,桥中间的铁门尤为醒目。桥的这边,是一块篮球场大的平地,几辆皮卡车和工程机械车等候检查。平地一侧建有一排铁皮顶水泥板房,桥头惟一的工作单位吉隆边检站“中国边检”就设在这里。
桥边山腰上一座5层大楼特别引人注目。“那是去年刚建好的吉隆边检站热索桥监护中队的新营房。”中队指导员熊英杰告诉记者,尽管战士们的住宿条件得到改善,但是因为热索桥不通电,一些娱乐设施如网吧,虽已建成却暂时还无法投入使用。“不过,这里的条件会慢慢好起来的。”熊英杰说。
“我们就如同桥头的‘窗口’,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十分重要。”吉隆边检站代理政委王仁勇告诉记者,2011年以来,吉隆边检站认真对照边防检查服务定势养成和陆地边检站执法执勤工作标准规程,通过“四个”窗口即专业窗口、文明窗口、温馨窗口、透明窗口的建设,全力提高边检服务水平。据介绍,边检站官兵坚持以学促建、以评促改,通过不断地学习、交流和改正,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树立了检查人员国门卫士、文明使者的良好形象,营造出舒适安全、优质高效、便捷通畅的口岸通关环境。
“‘专业化’就是要对自己的工作环境、自己的业务烂熟于心。”藏族小伙子罗布次仁是吉隆边检站的参谋,承担着外联员的工作,对热索桥两边居民的情况了如指掌。
记者来到桥头的一家商铺。店铺主人丹增是吉隆镇人,26岁的他已有8年的开店经验。“我家有8口人,靠卖电视机、电压锅、毛巾等日用品,一年能挣6万元。我家在镇里还开了一家店,两个店全年收入20万元。”丹增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很满足。
据了解,2008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重点建设吉隆口岸的发展战略,并在自治区“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将吉隆口岸建设成一条南亚大通道”的目标。近年来,吉隆县通过实施边贸强县战略,中尼双边贸易呈现日趋活跃的可喜局面,边境贸易额由2007年的1116万元上升到2010年的3500万元,2011年1月至6月,双边贸易额达到3475万元,实现了良性发展。
“变区位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吉隆发展的首要任务,口岸兴则吉隆兴,口岸衰则吉隆衰。”吉隆县委副书记、县长扎多表示,随着西藏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区内商品市场的繁荣,吉隆与南亚各国之间的市场互补性越来越强,口岸贸易将成为发挥地缘优势、加快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