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物风情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6 01:1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陈琳
艺术家丁乙在莫干山路50号的“凹凸库”里,“藏”了不少旧货“宝贝”——抽木五斗橱虽然陈旧,设计和做工却大有讲头。上部密集的繁花浮雕与下部的空疏形成对比,两边细密的线柱使得这种对比得到舒缓,呈现出一种海派老式建筑大门特有的对称性。老红木酒柜的造型则深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机器美学的影响,从底部立脚向上以阶梯式收缩,完全不囿于古典家具必须遵循对称的关系。单人沙发属于典型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风格,结合海派设计中“双面垫”的概念,春夏季使用皮面,秋冬季翻转后使用绒面,让不少专业设计师都赞叹那个时代,精明如斯的上海人竟然如此懂得生活。
尽管老派、陈旧,旧家具却自有它的韵味。8年前,受美国朋友之托,丁乙为他去上海各地搜罗合意的旧家具。想不到这个偶然的机会,让丁乙对老家具“一见钟情”。“这些家具都有明显的相似性,简洁中略有装饰,越看越合自己口味。”本来对线条简练的明式家具青眼有加的丁乙,就此“移情别恋”。短短两年时间,不但家中都换上了海派旧家具,丁乙还在上海桃浦置了仓库,在M50开设了店面,正儿八经地当上了“老皮客”。
“我们这个圈子里,把喜欢老家具、淘老家具、经营着老家具生意的都称为‘老皮客’。”事实上,像丁乙这样沉醉于旧家具风情之中的人越来越多。东台路、进贤路等街道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老皮客“聚点”。在乌鲁木齐中路上开了“老麦杂货铺”的老板老麦就是常去扎堆打探消息的“老皮客”,他笑称,那个圈子里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物以稀为贵。收藏老家具的“老皮客”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商家也喜欢用旧家具装点他们的店面,淘换上好老家具难度也与日俱增。
“老皮客”寻宝
“你别说,‘老皮客’中很多人都有相同点,比如年龄,‘60后’、‘70后’是主力军,得有点阅历,出生在大城市,之前对西方的文化有点研究,审美观属于中西结合的那种。”老麦进入圈子纯属偶
然,在圈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60后”很多之前因为从事金融行业积累了资本,已经“提前退休”,现在完全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生活,开咖啡店、玩旧家具,忙得不亦乐乎。
“年轻的时候,尽喜欢新鲜玩意儿,对旧物根本不上心的。”有了一些年纪,老麦的审美观就悄悄发生了变化。十年前,跟着朋友去石库门做客,一不小心就和屋子里的老家具看对了眼。“那种感觉怎么形容,就好像你儿时的记忆一下子被点燃了,一种久违了的感觉,很窝心、很温暖。”再细细打量这些当年由木匠根据主顾要求定做的旧物,做工、装饰之精细、实在,完全不是后来的家具所能比拟的,就像一位二三十年代的都会女子,韶华已逝,那份气场和感觉,却在岁月的沉淀中越发浓烈。
上好的旧货在“老皮客”眼中,属于可遇不可求的物件。“一有好东西,圈子消息就传得很快。几个电话打下来,圈子所有人几乎都知道了。”早几年,当旧货还未如此走红的时候,老麦他们就已经摸到了门道,常会互通消息,第一时间前往快要拆迁的老上海里弄收购旧物。“居民们离开老宅之后,大多嫌这些旧家具和新家不协调,就会低价抛售。”老麦店里的老式打字机、樟木柜子、镂花的小厨、洋油灯都是那一阶段搜购来的宝贝。
“大量的老城拆迁,少有人上门收购旧物,那时候堪称‘老皮客’的黄金年代。”而现在,“老皮客”要么在圈内以物换物,要么就是比“人品”、碰运气。不过,他们也有运气极好的时候。
一次,老麦在一家旧货店“淘宝”时,遇上一位老太太来询问旧物收购的价格。“手里有老式皮箱子、樟木箱子,但是店员把价格压得太低,老太太转头就要走。”老麦见机把老太太拦了下来,软磨硬缠之后,获得准许跑去老太太家验货。踏上老大楼里的铁栅栏电梯,老麦就开始莫名兴奋,他的直觉告诉他,老太太的手里必有不俗的旧物。果然,皮箱和衣箱虽然陈旧,却完好无损,看得出主人使用多年却小心呵护。箱子的旧旗袍都是老太太搭着一起出手的。斩获不小的老麦,偶然瞥见了浴室里的海派旧浴缸,眼睛发光。“那是已经极为罕见的浴缸,我当场就央求老太太割爱,甚至允诺要买一套全新的给她。”这时候,屋里走出的一位老先生极为不悦地终止了老麦收购旧浴缸的想法。“后来,我才知道那位老先生是著名的翻译家,他对旧家具也是懂行的,出售旧箱子是因为年纪大了搬运不方便,但对旧物却也是极为珍惜的。”
丁乙经营“凹凸库”,用的也是类似的手法。“有一圈人会给丁老师提供消息。”负责“凹凸库”店内事务的张雷说,“丁老师每天不常来店里,但凡有人打电话说手里有货,他就会想方设法抽时间去看看。”已经收集了上千件旧家具的丁乙,还打算在5年之内办个相关的展览。
被唤醒的记忆
在“老皮客”的圈子里,老麦特别羡慕韩逸。“我觉得‘老皮客’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把咖啡店和老家具店开在一起,把旧家具摆出一种风情。”老麦的咖啡店和杂货铺因为选址的局限,所以各自独立,在他看来是极为遗憾的事情。但韩逸开在思南路上的“古董花园”却做到了这一点。
“旧物要用,才能展现出它的生命力。”六年之前,“老皮客”韩逸在幽静的思南路上看中了两层小洋楼,在这里开了一家老家具店。设计师出身的韩逸和他的合伙人李璔,按照自己的想象和设计理念,把家具摆设成一幅幅场景画。
“我们当时就想摆放出张爱玲小说场景的样子。”为了唤起人们对那段历史的记忆,读懂旧物的风情,韩逸常会为来购买老家具的客户调制各色咖啡。“唤醒记忆”的点子极有吸引力,韩逸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唤起太多人的记忆,之后竟把“古董花园”变成了一家出售老家具的咖啡店。
“人们路过这里,看到有咖啡,就跑进来坐坐。他们说,这种被老家具包围的咖啡氛围很好,让他们儿时老上海的记忆全部苏醒了。”韩逸说,后来,进来喝咖啡的人多了,他就雇用了工作人员,把老家具见缝插针地布置在店里,让人们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氛围中慢慢感受老家具的风情。“古董花园”因为其经营模式,也成了众多“老皮客”羡慕的对象。
可能因为设计师的职业习惯,韩逸更喜欢研究老家具本身的象征意义。“老家具在装饰上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成为它独特的审美符号。”韩逸说,比如,放射状的太阳光与喷泉形式就象征了新时代的黎明曙光,新女人的形体线条,则透露出女人赢得了社会上的自由权利。这些大气的几何形状、低调的色彩,雕琢的木器、玲珑剔透的陶器,旧时在上海滩受到民族资本家、追求小资的市民大力追捧的老家具,将近百年的岁月走入现代,需要人们去细细品味,才能悟出其中的门道。“我们收藏的不是家具本身,而是岁月。”
“这些旧物有很强的包容性。在设计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在中国设计史的研究中,这一部分却被忽略了。”丁乙说,其实,比起真正的古董家具,老家具的身份极为尴尬。因为年代还不够久远,所以这些旧货暂时还算不上古董,但那种气韵是仿效不出来的。“看的好东西多了,凭着手感和经验,就能知道是赝品,还是真正经过岁月积淀的。”摄影记者/任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