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间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7 02:49 来源: 中国经营报陈佳贵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等特征,是未来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国产业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国家正在加快抢占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世界主要国家都展开了对未来主导产业选择的竞争,纷纷进行战略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努力抢占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美国奥巴马政府虽然财政困难,仍十分强调新能源、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积极推行“绿色经济复苏计划”,期待着“绿色技术”革命;日本把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欧盟旨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领域,并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
历史机遇
我国科技发展已数度同历史机遇失之交臂,错过了蒸汽机、电气和电子时代。当前,正处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前夜,新技术的出现将会赋予产业发展巨大空间,蕴涵着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的变化为我国在未来经济竞争中抢占战略制高点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首先,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面临诸多困难。美国经济的发展方式面临严重挑战,双赤字加重了其债务负担,金融危机极大地削弱了其经济实力,经济复苏乏力; 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发展,经济不景气,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不从心;日本经济本来已经长期处于低增长阶段,加上核电站事故的影响,经济增长如雪上加霜,恢复增长的前景不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困难也很大。
其次,从现在的情况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世界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地位还没有确立。
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机会窗口期”,充分利用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同发达国家差距不大的有利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
现实基础
中国经济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持续高速发展,现在我国已初步具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这些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虽然还不高,按照世界银行的计算2010年只有4260美元,但是也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近些年来我国财政收入状况良好,财政收入增长快。2010年已经超过8.3万亿元,2011年将突破10万亿元。经济基础比较雄厚。
具有牢固的产业基础。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配套能力强,全世界的500种左右的工业品中我国有220种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联合国统计的八大类工业制成品全球贸易中,中国有三类产品的出口占全球市场的份额超过四分之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工业大国。大规模的生产,既产生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具有一定科技创新基础。近些年来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 2010年,从事高技术产品生产的企业30000家左右,高技术产业的职工超过1000万人,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技术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其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左右。我国在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相对较小,有些领域具有同发优势,甚至局部领域取得领先优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具有一定人才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了大批的科学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许多人都有留学和出国进修的经历,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对世界科技发展动态比较了解。
具有物质资源基础。我国具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稀土等发展战略性信息产业的资源,在生物、太阳能、风能和关键原材料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具有较好的制度基础和政策基础。我国的制度优势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央多次明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制定了自主创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规划和配套政策。
我国计划到2020年,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从现在的1.35%提高到2.5%,科学技术进步对GDP的贡献率从现在的39%提高到60%,中国的专利和论文被引用数目从现在世界第20位上升到第5位。
此外,我国具有广大的市场,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强烈的吸引作用。
面临问题
根据国务院的规划,在“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已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些领域加大投入,抢占先机。同时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成果转化,快速形成产业和产业链。
近几年,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我们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盲目跟风现象。一些地区不充分考虑本地的实情、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盲目发展。以风电为例,2010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超过了3000万千瓦,已经达到2020年的规划指标,预计2011年年底将达到4500万千瓦,但是目前约有1/3左右的发电机组不能并网发电。又如光电产业,2011年以来,由于国家市场需求萎缩,多晶硅、硅片等光伏产品价格下跌40%~50%,不少企业陷入亏损状态。
各地发展趋同性。全国规划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少省市不考虑本地实情,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也要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造成结构的趋同性。
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重点环节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产业是有区别的,新兴产业是指已经成熟正在大力发展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意味着它还不成熟,还需要突破某些关键技术、关键环节,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它们将来才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比如电动汽车、风能等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对解决这些关键技术、关键环节企业动力不足,国家投入也不够,而更多的是急于量产,急于产业化,这样企业可以多拿国家财政补贴,政府官员也显得有政绩。这种做法继续下去,会带来很大风险和浪费,即便有的产品勉强产业化了,其关键技术还是掌握在人家手里,还得花钱去购买,这就违背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衷。
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和带来的副作用认识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既然是不成熟的产业,必然面临风险,也可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风险较大的产业,但是现在不少企业对面临的机遇考虑多,对面临的风险考虑少,一旦风险来临,不知所措。政府部门对个别产品的发展需要考虑多,对产业链的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考虑不够。
统筹协调关系
面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需要统筹协调好五个方面关系。
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资源比较优势,通过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加快新兴市场的培育,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同时,要注重政府引导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对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发挥政府作为产业引导者和公共产品提供者作用,营造鼓励产业创新发展的氛围,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离不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和紧密配合。既要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的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要执行中央政府的战略规划安排,又要充分考虑地方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避免盲目发展,避免地区结构趋同;既要防止传统产业的重复建设,也要防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复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发展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密不可分。一方面传统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一定的配套,又提出新的产业需求;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会带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需要以产业融合发展观念强化两者的互动和结合。
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也离不开产业化的牵引,需要两者紧密结合。一方面科技创新为产业化发展引领方向,并提供知识和技术成果支持;另一方面又需要产业化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产业化提出更加具体的需求,为科技创新指明方向。
科技创新成果的产生到形成产业化有一个过程,有时这个过程还很长,一种技术还不够成熟时,重点是要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不能急于产业化,更不能急于全面开花,否则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国内和国际创新资源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是在开放环境下进行的,面对国内和国际两种创新资源。一方面需要提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整合利用好国内外创新资源;另一方面需要充分认识到,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又必须依靠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来解决。
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BMW中经智库专家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再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政策风向标
2011年,18个省市出台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6个省市制定了行动计划和方案,9个省市设立了专项资金。
2012年,工信部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4个专项规划以及物联网、智能制造装备等15个细分领域规划。
2011年12月,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已基本制定完毕,分类目录分为7大类、100余个子类、400余个小类与24个重点方向,在进一步论证后投入试运行。
2012年1月30日起,发改委、商务部颁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鼓励外商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取消新能源发电设备等领域的外资股比限制,有股比要求的条目比原目录减少11条;增加了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系统设备等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