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空气质量 北京市需打“组合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8 20:17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文/本报记者 刘孟卓
1月5日,北京市环保局发布消息称,将于2012年1月23日春节前,开始公布综合观测实验室的PM2.5研究性监测数据,供市民参考。
2011年12月4日,位于北京的美国驻华大使馆监测到高达522ug/m3的PM2.5瞬时浓度,对应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已经超过上限值。这是继2010年11月21日后,美使馆监测到的PM2.5瞬时浓度的第二次“爆表”。这一数据的公布再度引发了很多北京市民对北京空气质量的质疑。
过去,北京市一直在公布基于直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的污染颗粒物的空气质量数据,而对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的监测数据只供研究人员使用。但专家表示,相比更大的颗粒物,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给人体肺部带来的损害更大。
2011年11月,北京市政府对批评做出回应,向市民代表开放其空气质量监测中心。12月,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承认,北京面临空气污染危机,但拒绝透露是否认为北京市环保局应该公布PM2.5数据。
据环保部称,PM2.5监测技术上没什么难度,最大问题是差钱,一套设备最贵38万元,最便宜也要8万元。
而对于北京市政府来说,在财政上应该没有多大困难,那为什么迟迟不启动PM2.5监测?
2012年1月5日,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处负责人就启动PM2.5监测、完善空气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北京市还没有全面系统地开展PM2.5常规监测。启动PM2.5监测要从四个方面做准备。一是申请资金,订购监测设备;二是优化监测网络布局、建设站点、单机和系统调试;三是升级市环保监测中心的网站,调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收集分析信息系统;四是进行人员培训。这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监测只是第一步,更难的在于PM2.5的污染防治。”实际上,PM2.5监测只是一个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空气质量。而想真正改变大气质量,北京市政府就须多方发力。
首先,要建立并完善PM2.5监测标准的落实。
其次,改变老城区的供暖,供电模式,落实好“煤改电”项目。据北京市发改委能源处相关负责人介绍,3年内北京市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四大热电厂将投入使用,提供2亿平方米清洁能源供热面积,并完成城区非文保区9万户居民家中“煤改电”项目。
再次,北京还需加大产业转型,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并加快大北京经济圈的生态建设。因为,作为国际标杆性的世界城市,从某种程度而言,北京的产业转型、服务业崛起与世界城市建设是相互支撑、共同推进的。据悉,到2020年,绿色北京建设的远景目标是:利用低碳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利用绿色消费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利用宜居环境形成提升首都魅力,将北京初步建设成为生产清洁化、消费友好化、环境优美化、资源高效化的绿色低碳现代化世界城市。
最后,北京还需着眼于京津冀地区,需要与周边的河北、天津进行整体规划。因为,仅靠北京市政府一方努力,对解围PM2.5之困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