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崩溃论"为何再度泛起 时机微妙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9 08:1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近一段时期以来,外国种种对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负面分析层出不穷,中国经济真的如这些分析所说的那样岌岌可危吗?国际上“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为何突然集中涌现呢?

  出口下滑、人口红利终结、房地产泡沫破裂、地方政府债务、中小企业老板集体“跑路”……近一段时期以来,西方舆论界对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负面报道和分析层出不穷。在这些分析中,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各种隐患已经爆发出来,其中任意一个都足以让中国30多年来的经济增长势头戛然而止。中国经济真的如这些分析所说的那样岌岌可危吗?国际上“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为何突然集中涌现呢?

  2012中国经济崩溃?

  在最近出版的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刊载了一篇名为《2012年中国即将崩溃》的文章,集中表现了唱衰中国的论调。在文章中,中国的体制、法律、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等问题都成了造成中国即将崩溃的原因。有趣的是该文作者章示敦实际上已经“唱衰”中国超过10年,他早在2001年就预测2011年中国经济就要崩溃的。结果10年过去了,中国经济依然在世界经济中保持最良好的表现。结果在事实面前,作者继续用基本一样的理由来预测中国经济,唯一不同的是把崩溃的时间错后了一年而已。

  像这样带有明显情绪性的“唱衰”中国论调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以貌似严肃的分析报告形式作出结论。这些分析会引用很多理论依据来说明中国经济的严峻问题,然后作出中国经济将告别辉煌的结论。这其中最为主要依据就要数中国已经丧失劳动力资源优势。其实,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下降主要是在数量上,而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化道路的培训以及通过教育提升的素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已经在质量上有了较大提升,完全有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弥补资源投入的不足。其实,像这种比较僵化的看待中国人力资源形势的观点在其他方面也有表现,比如对于中国体制压制创造力的认识以及世界经济下滑对于中国出口市场的影响等等。

  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发展水平非常不均衡,在同一时期,各地面临的问题绝对不一样。因此通过简单的几条理由就要预测中国整体经济的走势是不现实的。

  “唱衰”背后的动机

  无论是处于“冷战思维”下带着“意识形态眼睛”来做情绪化分析,还是貌似遵循学术标准实则并不严谨的理论化分析,在中国长达30多年的经济奇迹的过程中屡见不鲜,特别是冷战后的20多年。但是这种论调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特别是西方国家经过几年的调整还是没有走出经济困境,反而面临二次探底的风险的情况下,在最近的一段时期出现得十分密集。这是巧合吗?还是这个时机的背后有着什么必然的含义呢?

  其实,就算是有些分析中国的问题是客观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并不是新近才出现的。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近几年没有面临什么巨大的变动,所以这时候突然出现过多“唱衰”中国的论调,这个时机确实值得深思。

  我们应该注意到,现在西方国家面临的经济形势是十分严峻的。美国虽然希望通过提高出口而扩大就业,提振经济,但是苦于债务水平过高、又刚刚失去最高信用评级,导致市场上流动性严重不足,缺乏重新投资实体经济的资本;而深受主权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问题也大同小异。总之,欧美国家主要的问题就是缺钱,而保持良好表现的中国经济一直是吸引全世界资本的最大市场。显然,“唱衰”中国有利于降低市场对于中国经济的预期,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资金回流欧美国家。

  其实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已经在世界经济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全球的产业链条中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经济如果出现问题,自然也是世界经济的灾难。把中国“唱衰”了,其他国家想要“独善其身”也没有那么容易。

  “唱衰”也有正面意义

  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原有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而在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过程中必然会暴露这样那样问题、面临这样那样的挑战。而且由于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各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相同的问题有可能会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重复出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唱衰”中国的种种观点对于我们今后可持续的快速发展、实现亿万中国人的强国梦是有实际借鉴意义的。如果外界能够时刻提醒着中国各种存在的隐患,等于是帮助中国经济定期做“体检”,对于我们尽早发现、尽早预防、尽早解决这些问题,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是有帮助的。中国人应该保有一种健康的心态,无论外界对我们国家的未来是“唱衰”还是“捧杀”,我们都能够理智地去对待。

  (责任编辑:郭彩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