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天经济区产业规划再下一城: 西安抢滩两万亿新材料产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1 02:4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刘涌
本报记者获悉,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近日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约战略合作,拟投资56亿元建设12个稀有金属新材料产业化项目。这超过了其之前八年间在经开区投资额的总和,并使经开区现有的新材料产值规模翻一番。
国务院出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对西安的定位之一是全国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西安市副市长金学峰表示,此次双方的强强联合将有助于西安抓住机遇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这一机遇无疑与正在酝酿之中的“十二五”新材料产业规划密切相关。2011年末,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高云虎曾表示,《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前已形成文本,且目标之一是我国新材料的产业规模到2015年将达2万亿元总产值。
“与单个或几个项目的签约相比,我们更看重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背后带来的长效统筹合作机制。”西安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郭学民表示,双方此番合作可以说是科技资源统筹改革试点的实质性突破。
超过八年投资总额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创建于1965年,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材料、金属多孔材料和超导材料等国家重点研究基地,行业技术开发和工程化中心。此番与西安经开区合作,将共同建设稀有金属新材料产业园。
产业园位于经开区泾渭新城。首批进入产业园的12个项目集中在稀有金属领域,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核级锆合金板带、高性能钎焊材料、稀有金属装备制造以及新材料产业化验证等诸多领域。该项目计划建设周期2-4年,达产后预计形成年产值66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廉颇为看好西安:“像西安这样在科技人才方面的优势,是其它很多地方难以比拟的。”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与西安经开区的合作,将致力于建设集稀有金属研发、中试和产业化于一体的专业化功能园区。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也非常清晰的意识到了当前存在的机遇。自2003年开始,研究院已经先后投资建设了14个新材料产业化项目,总投资将近40亿。而此次与经开区一个项目的投资额,就超过了此前八年的总和。
西北有色院副院长杜明焕介绍,研究院投资建设新材料产业化验证中心是“重点开发稀有金属加工的某些关键技术及产品”,建设3个工程化研发系统,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进行工程化验证和技术再创新,从而形成能够大规模批量生产。
根据双方的协议,双方的合作不仅是将已有的研发成果向产业园延伸,同时,更长远的目标是整合国内外稀有金属行业的科技资源向基地聚集。
发力新材料产业
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赋予西安的定位,一个是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另一个则是全国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
作为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试点,西安经开区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统筹科技资源的本质是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郭学民指出,“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这个‘三位一体’的创新架构中,把实验室里出来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实现产业创新是统筹科技资源最为关键的环节。”
由于具备先天优势,西安较早将新材料领域的科研与产业化相结合,并以泾渭新城为主承载区,重点扶持和发展了超导材料、金属复合材料、钛合金材料等领域的40余家新材料企业。
在陕西省出台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0年-2015年)》当中,西安和宝鸡也是陕西省新材料产业“一轴七园”布局的两座核心城市。此前,围绕两座城市形成的新材料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但专项规划指出,新材料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包括研发资源分散,没有形成合力;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链短,规模小,带动辐射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产业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发展机遇和产业问题的双重推动下,2011年底、2012年初,西安再次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发力。在2012年1月6日与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成功合作以前,2011年12月,西安先后与中航工业集团、中国兵器集团合作,在泾渭新城分别投资建设先进锻造业基地和二醋酸纤维丝束材料项目。
如此密集的动作表明,西安看准了新材料产业的巨大潜力。按照西安经开区“十二五”规划,预计到“十二五”末,新材料产业的产值将有望达到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