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为官者当常怀敬畏之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3 01:2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上海两位主政官员,最近先后在当地的重要会议上谈及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两字,一时成为上海媒体上的热门词汇,也成为会场之外民众的热议话题。

  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去年底举行的中共上海九届市委十七次全会上提出告诫,要求广大干部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要主动接受监督,常怀敬畏之心,敬畏法律、敬畏组织、敬畏人民、敬畏舆论。上海市市长韩正则在近日举行的上海“两会”上称,人民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必须受到人民最严格的监督,并且再次强调了这“四个敬畏”。

  敬畏,顾名思义,是既有敬重,也有畏惧,既恭敬有礼,又心有忧虑。“四个敬畏”的提出,富有现实意义,也有警示意义。从制度层面来说,任何缺乏监督和制约的权力都容易导致腐败;从人心层面来看,失却了敬畏之心的心灵,他们离腐败与堕落其实已经不远了。

  为官者当常怀敬畏之心,这样的信条,绝对不只是上海官员需要内化在心中的理念,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目睹今日之各地官场,一些官员自我膨胀得厉害,对权力的认识相当不清楚。一些手中掌握权力者,不把自己看作是民众的公仆,恰恰相反,他们自认为是民众的“主人”。于是,特权思想从意识、言语及行为等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为民众所深恶痛绝。

  人们也常常可以发现,一些党政官员对真理无敬畏,对人民无敬畏,对法治无敬畏,对历史无敬畏,对组织无敬畏,对社会舆论也无敬畏,于是,言行举止缺少现代官员的做派,而更像封建时代的“官老爷”。有些时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少数手中握有权力者不仅惠及自身,还将“恩泽”转移到了身边人身上,将官场弄得乌烟瘴气。无疑,当前腐败形势的严峻,跟一些党政官员缺失了敬畏心,也大有关系。

  人生在世,总是应该要有所敬畏的。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人要敬畏什么呢?孔子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古代哲人的告诫,都是从每一个个体做人的角度来说的。在这里,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价值追求,是对人之为人的良知与德行的恪守。

  对于从政者来说,对于官员来说,是在做人应怀的“敬畏之心”外,还要有做官应常怀的“敬畏之心”。为官者的敬畏心,是必备的党性修养,是底线的道德准则。唯有在面对法律、组织、人民、舆论等方面时,常有必要的敬重,又有战战兢兢的畏惧心,才不至于被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价值观所“捆绑”,才能有一颗常常反躬自省的心,才不至于妄自尊大,无视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敬畏法律、敬畏组织、敬畏人民、敬畏舆论,这“四个敬畏”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敬畏法律,才能依法用权,依法行政;敬畏组织,才能不自以为是,也不牢骚满腹、自怨自艾;敬畏人民,才能以人民为大,以民生为重;敬畏舆论,才愿诚恳地接受舆论的监督,而不是以仇视的态度看待舆论的批评。说到底,这“四个敬畏”结合在一起,包含了对权力性质的认知,包含了对“执政为民”的正确理解,也包含了对监督与规则的起码尊重。

  过去,有些官员心中丢失了敬畏心,没有摆正官与民的关系,在各种欲望的迷惑中沉沦,轻者因无为辜负民意,重者因贪腐锒铛入狱,教训相当深刻。因此,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官、从政都必须要有敬畏。有敬畏心的官员,往往更能够自我警醒,更能够以谦卑的姿态面对民众,更能够担负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任。

  当然,为官者常怀敬畏心,不等于做事情畏手畏脚,瞻前顾后。强调党政官员要敬畏组织,其含义也不可曲解,敬畏组织绝不等于逢迎上司——两者的意思有天壤之别。为官者当常怀敬畏之心,这是一个美好的期许,也是一个朴素的要求。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