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以线性思维判断2012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3 03:1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唐学鹏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12月份CPI继续回落,为4.1%。但2011年全年的CPI达到了5.4%,远超过政府的预期。对于未来CPI的判断,有市场人士觉得经济减速将让CPI进一步走低,也有人不这样觉得。
坦率地说,2012年是真的不应该猜测、沿着线性思维判断的一年,也就是说,它是真正的“不确定性”的一年,是最大的雾期。一个重要原因,2012年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些经济体都要换届,这就存在着“政治变量对经济的扰动”,它一定是非线性的,没法归纳的。
如果总结“4万亿大救市”以来的货币、CPI、以及通胀预期偏差冲击,有很多有趣的内容。例如,宏观经济学一般将价格变化分解为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一般而言中国的需求冲击为负,供给冲击为正(需求冲击对价格有长期的正向影响而对GDP只有短期的正向影响,供给冲击对价格有长期的负向影响而对GDP有长期的正向影响)。这一点可以参照两个不同的时期,比如1996年也是想宏观经济软着陆,中国实施了紧缩性货币政策,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负向的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造成突然性的通货紧缩。
随后,1998年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缓解了需求冲击的负向,而供给冲击强度不断变大,2003年sars疫情几乎对阻碍需求冲击正向没有任何影响,更令人震惊的是,中国的供应冲击一直保持饱满的状态。一直到2005年,中国的价格之所以稳定,是因为供给对价格造成的强大的压制,以至于人们总担心“产能过剩会造成持久的通缩”,所以政府一直不愿意降低货币投放的力度,来吸收供应。加上中国的外汇占款的强劲表现,这也使得需求正向冲击越来越大。
相似的故事又在2007年上演。2006年中国突然进入通胀时期,中国要抑制通胀,连续8次加息17次提准备金;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又产生1997年的情境,随后中国不仅财政积极扩张,更是让货币政策成为主角,4万亿撬动数十万亿的信贷。但这次故事的某些方面却跟1997年不同,正向需求冲击比1997年“更猛”,但供应冲击的表现却是令人感到奇怪。例如农产品价格在经历了2008年的狂跌之后,随后迅速上升,一直成为此轮通胀持不懈的推手。也就是说,供应冲击没有大幅度地发生,来压制农产品价格。要知道这是一个近3年的长度,竟然在总需求大幅度扩张下,发生了结构性(农产品)的供应冲击限制,这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以至于,我们应当重新评估中国长期的潜在增长水平。
央行在2008年“大救市”之后,货币政策吝于加息,以提准为主。这可能是央行思维的一次转换,即认为通胀的基础是不牢固的,而通胀预期是一个问题。毕竟房价升至泡沫新记录会制造通胀预期的恐慌,于是用频繁地提准备金来打击通胀预期。加息管理实际通胀,提准干预通胀预期。现在通胀预期减弱,则反向为之,但绳子可拉不可推,它的效果肯定是不对称的。
我们认为,假设供应冲击是弱化的,那么未来放松货币政策的意义就是非常有限的。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定调也是“稳”,既然是稳为主,平滑移动,随着经济缓慢下行,即使有意不断下调准备金,实体经济的融资意愿也会下降,这反而客观上造成了信贷量的下降,使得货币政策“主观想松”、“客观”还是从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