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物价上涨势头得到平抑 未来涨幅有望收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3 08:26 来源: 金融时报

  记者 庞东梅

  国家统计局1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2月份CPI、PPI同比涨幅继续下行至4.1%,PPI更是大幅下滑至1.7%。全年来看,无论是CPI还是PPI都基本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倒V字”形曲线。

  虽然从2011年全年CPI涨幅达到5.4%这一数据来看,似乎并不太乐观,但是毫无疑问,从当前的数据来看,物价上涨势头已经基本上得到遏制。

  短期因素导致CPI降幅收窄

  自从去年11月份CPI大幅下滑至“4时代”之后,物价走势已经基本明确。12月CPI未能延续此前大幅下滑的势头,早在市场的预料之中。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认为,CPI略高于市场预期,但仍创下2009年以来的低点,主因是近期食品价格出现了一定的上涨,但这样的上涨是季节效应和节日因素。

  由于元旦和春节“两节”因素,居民消费需求得以提前释放,再加上天气因素,雨雪的光顾和气温的骤降,都给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因素。在需求的刺激下,物价的上涨已经成为一个惯例。

  从具体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拉动去年12月CPI上涨的因素主要是食品因素,其中又以猪肉和鲜菜最为关键。猪肉价格上涨21.3%,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64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11.5%,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30个百分点。

  即便在节日性和季节性等短期因素的支撑下,去年12月CPI仍然较上月下滑并创出年内新低,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物价上涨的压力基本已经缓和,去年我国控物价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已经明显显现。

  专家表示,翘尾因素归零,是拉动12月CPI下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在2011年各月中,6月、7月翘尾因素最大,两头特别是11月、12月翘尾因素最小,这对去年全年物价走势尤其是最后几个月的显著回落产生了重要影响。

  PPI进入“1时代”

  在看到CPI降幅收窄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另一个重要的物价指数——PPI。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博士认为,12月PPI的下滑幅度比CPI要大,这表明物价上涨的传导力量有了很大的削弱,有利于抑制未来物价上涨的动力。

  此前公布的PMI中购进价格指数的高位回落,也反映出PPI的快速下滑。相对于CPI来讲,PPI更容易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PPI的波动幅度比CPI要大,同时,PPI传导至CPI上需要一段时间。已经下滑至1.7%的PPI,明显反映出我国未来物价上涨的动力不足。

  PPI的下滑,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需求回落的因素。在经历了去年主动宏观调控,我国经济出现回落,内需出现了企稳的势头,与此同时,在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外需受到影响。需求的波动对价格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中邮证券首席分析师田渭东认为,PPI大幅回落,说明实体经济景气下滑较快。

  日前公布的去年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都比三季度回落,也说明了实体经济方面出现的苗头性问题不容忽视。

  由于受国际经济形势波动等因素影响,企业景气状况有所回落,但是仍然处于景气状态。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认为,目前的景气回落还是温和的,不同于三年前的大幅跳水,不代表经济出现明显下滑,事实上这种温和的回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符合宏观调控预期的。

  物价涨幅有望继续下滑

  今年物价,降或是主要趋势。田渭东认为,随着春节后食品价格的下降以及1月翘尾因素大幅回落,预计下月公布的CPI将大幅回落至3.5%左右。

  刘利刚预计,今年1月份通胀仍可能保持相对高位,但从2月份开始,通胀率将出现明显的下滑。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1月份CPI可能与去年12月份基本持平或小幅反弹,但2月份之后就会快速下降,预计年中探底,整个2012年的CPI将呈现一个“探底慢回”的状态。

  中国银行日前发布的报告称,随着经济景气回落、食品价格高位回落和输入性通胀的减缓,2012年物价涨幅将明显放缓,预计2012年CPI上涨3.5%左右,比2011年回落1.9个百分点;PPI上涨4.0%,比2011年回落2.2个百分点。

  从机构和专家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市场对物价走势的判断基本趋于一致,虽然在具体的预测数值方面会有所差距,但是物价继续回落已是共识。

  专家也指出,在看到今年物价回落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依然存在。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土地、能源等要素价格上涨,都将带动我国中长期物价持续上涨。从外部因素来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也将对我国物价产生影响。

  因此,维持物价的稳定,仍需高度关注。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