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盖特纳访华背后的中美三重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4 02:45 来源: 中国经营报

  邓喻静

  2012年美国大选热身在即,1月11日,美国财长盖特纳访华,让人们对于迷雾重重的中美关系,引发了更多猜想。

  围绕中美经贸往来的恩怨种种,总是雾里看花,正好比眼下美国选战即将开锣,如果美国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那么国会的耐心很可能会消耗殆尽,全球贸易战一点即燃。但若换一种维度,白宫谋求连任,需要中国市场的支持,从而中美互相示好、携手共谱和谐篇章这样的想象也不是没有可能。

   “强制履约行动组”

  盖特纳此次北京之行,虽主要为经贸而来,政治意味却甚浓。今年恰逢美国大选年,盖特纳的一项重要任务,即是为奥巴马总统连任铺路。在奥巴马政府制定的出口倍增计划中,中国市场不容忽视。广袤的中国市场,对于正在寻求连任的奥巴马来说至关重要。

  但参照以往规律,每逢美国大选,都难免拿中美两国的贸易问题来做文章。据美国媒体报道,奥巴马政府近期打算成立一个“强制履约行动组” (Enforcement Task Force),来落实美国的贸易规则。虽然这个工作组的名字并不针对中国,但熟悉该事务的消息人士称,其目标正是针对中国,监督中国可能存在的贸易及其他商业违规行为。这个小组成员将来自政府各部门,其中包括美国财政部、商务部、能源部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预计奥巴马将在本月底发表国情咨文前后宣布这一举措。

  这一带有浓厚政治意味的部署,对中国来说已不陌生,在共和党人的选战中,中国早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此次共和党总统参选人、马萨诸塞州前州长罗姆尼就已经明确表示,美国需要对中国展示更加强硬的态度。

  而“强制履约行动组”的设立会不会开启美国今年新一轮贸易挑衅的序幕,这才是中国真正的关切所在。

  过去10年,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对象,中美紧张状态也持续了10年,太阳能电池板事件无疑是紧张状态的升级。继纺织品、彩电、钢管、家具贸易摩擦案之后,中国输美的轮胎、太阳能光伏产品等高新科技产品已经成为下一个目标。

  据美国媒体消息,美国可能于今年对中国太阳能电池制造商征收关税,尽管美国的购买商正尽力阻止这种情况发生。

  尽管这些贸易摩擦的贸易额不足贸易总额的5%,但是由于中美之间的贸易额之巨,贸易摩擦仍呈现常态化趋势。实际上,尽管中国加大了进口,推行贸易平衡战略,但中美之间的国际分工格局一时难有变化,未来的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局面也难以打破,而这种贸易摩擦也不会消失。

  汇率之争:美国已黔驴技穷?

  相比前几次访华,盖特纳此次几乎对人民币汇率问题避而不谈,这被外界解读为一种示好。尽管缘于政治考量,白宫的对华态度常有松动。但在美国国会,“中国操纵汇率”的声音不绝于耳。

  总部位于华盛顿的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近期发布报告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目前仍比公允水平低24%。中国通胀压力逐渐缓解,再加上有迹象显示经济增长正在放缓,因此中国加快人民币升值以给国内经济降温的动力有所减弱。

  但美国仍努力运用双边和多边外交手段让中国政府相信,允许人民币升值符合中国自身利益,并寻求争取20国集团(G20)成员国以及东盟的支持。

  美国国内的竞选活动也适时地为政府增添了一个谈判工具:以“汇率关税”相威胁。2011年底,美国参议院通过法案,要求美国政府在评估进口商品的定价不公平程度时,估算商品生产国货币被低估的情况,以便加征所谓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紧急关税。几乎所有有望赢得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共和党人都表示支持该法案。

  但白宫的态度似乎只是利用该法案虚晃一枪,它一方面认同该法案的宗旨,另一方面含糊地表示担心该法案是否符合世贸组织(WTO)规则。这种微妙的立场激怒了众议院中的共和党领导层。他们表示要顶住民主党施加的压力,不在众议院就类似的法案进行表决。

  事实上,美国当地媒体也承认,一旦类似法案生效,只会让那些主张扩大人民币汇率灵活性的中方部门(比如中国央行)陷入不利境地。会引来中国其他部门和机构更大的反弹。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总法律顾问蒂姆·赖夫曾对媒体表示:自从争端可以通过诉讼途径解决以后,到目前为止,在50%左右的情况下,中国在案件实际进入争端解决程序前就会主动采取行动、履行义务。

  但是,入世十年,容易摘的果子已摘完,一些相对好取胜的案子已经提交,因此,未来的美国诉讼行动很可能更加困难——特别是因为中国在补贴和监管操作方面缺乏信息透明度。美国政府最近向WTO起诉,称中国政府未能提供补贴方面的必要信息,但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没有多少可用的手段。

  难堪的赴美投资

  迄今为止,中国政府都在不遗余力地敦促美国为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创造更多机会,这本应与此次盖特纳访华寻找更多资金的初衷不谋而合,但这些年在实际行动上,美国方面却一直顾虑重重。诚然,美国需要资金,需要就业机会,但对于中国来势汹汹的收购和上市等动作,美式保护主义惯有的“担心技术转移”、“泛化的国家安全”、“担心中国成为潜在对手”都能成为借口。

  根据美国亚洲协会(Asia Society)美中关系中心等机构发起完成的研究报告《敞开美国大门——挖掘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红利》,从2003年到2010年,共发生244起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总金额达到116亿美元。

  然而,中美之间的投资逆差一直惊人。相对于美国在华投资高达近700多亿美元,2011年,中国在美国的总投资才刚超过48亿美元,在这个数字上,中国只能与新西兰和奥地利等国为伍。

  而且对于这些赴美投资的中国公司来说,投资像美国这样的市场,多是出于获得大宗商品、技术与品牌——或者只是为了获得比持有美国国债更高的回报率的渴望。

  这两年来,中国企业一直在调整着自己的重心。如今,它们在寻求提高生产率、改善设计与配送方面取得了深远的进步。那些仍对联想收购IBM旗下ThinkPad笔记本电脑业务、 或者中海油(CNOOC)185亿美元竞购加州石油公司优尼科(Unocal)交易失败心有余悸的分析家们,已经看出了一些端倪。

  然而,对这些中国公司来说最难克服的,既不是中国制造要如何“入乡随俗”的问题,也不是绕不开的美国政治和游戏规则,而是美国对于中国投资的安全关切,在这一方面,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的审查经常取得一些高调的胜利。由于涉嫌与中国人民解放军(PLA)存在瓜葛,2010年,华为(Huawei)收购美国资产的努力遭遇了挫折。2010年,华为同意放弃其对美国初创企业3 Leaf的收购,交易金额仅为区区200万美元。该委员会还敦促中国企业改善公司治理,并让自己与政府保持距离。

  这样一来,美国有时难免会给外界留下这样的印象:中国资金不受欢迎。随着近两年欧美金融界疲软,中国金融界屡屡出手,加大海外抄底收购的步伐,在美国也频频受阻。2011年上半年,东亚银行突然宣布将美国业务(仅包括纽约和加州的13家分行)80%的股权出售给中国工商银行。然而此笔交易直到现在还押在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手里等待审批,没人知道何时会有结果。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