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被小吃改变的沙县:住宅项目日趋高端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5 23:23 来源: 投资者报

  《投资者报》 记者 吴建华

  “在国内,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沙县小吃。这么说,绝不夸张。”沙县小吃同业公会会长黄福松如是说。

  据沙县小吃网统计,至2011年底全国沙县小吃店总数目约2万家,按开店数量排序:广东6000家,浙江4000家,上海3000家,福建2000家,江苏1800家,北京800家,安微400家。全国三十几个省市,目前没被沙县小吃“解放”的只有西藏、甘肃、青海、新缰、黑龙江5省。

  以至于有网民将沙县小吃调侃为组织严密、遍布全国的情报组织。

  借贷危机下的“蛋”

  沙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北,闽江支流沙溪下游,建县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自古即为闽西北重要商品集散地,素有“金沙县”之美誉。然而众所周知,沙县今天的名满天下,几乎全部功劳应该归于“沙县小吃”。

  沙县小吃虽然历史悠久,但真正享誉大江南北,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还只是上世纪90年代之后的事情。鲜为人知的是,沙县小吃爆炸式地开遍全国,导火索是1992年8月沙县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民间借贷危机。

  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兴起了一股下海潮,由于当时金融市场不发达,下海经商潮孕育出许多民间借贷市场,这种类似银行的民间借贷主体在沙县被称作“标会”,本地人可以通过“标会”自由借贷,但利率比银行要高很多。

  由于经商风险和借债赌博等方面的原因,1992年沙县出现“标会”崩盘,许多债主身负巨债无法偿还。作为当年沙县众多外出逃债者当中的一个,如今的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副会长,沙县小吃领军人物邓世奇,当年欠债达十几万之多。

  邓世奇说,“1992年的沙县,有点像现在的温州,大量民间高利贷扯断了资金链,一大批人欠债外逃。”这批狼狈不堪的跑路者,身无长物,绝处求生,开始尝试做小吃,没想到靠小吃不仅能生存,而且发了财。

  据官方统计,“倒会”风潮中,夏茂镇共有1000多人离家出走,背着铺盖外出躲债。为了不被抓回去,这些逃债者没有在三明、南平落脚,他们选择了距离沙县200公里的福州,不近不远,城市够大也容易藏身。福州是沙县小吃最先开花的地方。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做小吃挣来的钱汇入沙县,“标会”风波渐渐平息,做小吃能赚钱的消息也不胫而走。火种一旦播撒开,星火燎原自然就不成问题。

  被小吃催涨的房价

  有一句至理名言,叫“知识改变命运”,对于有着25万人口的沙县来说,则是“小吃改变命运”。

  一块统一的招牌,大小不一的店面,食谱会放大张贴于墙上,旁边还贴着各式各样关于沙县小吃的辉煌历史的宣传画,有彭德怀总司令1934年攻打沙县后以沙县小吃犒赏红军将士的故事,有沙县名人张廷发将军的简介,有吴仪副总理视察沙县小吃的大幅照片,有沙县小吃全国分布图。

  规模小的店只有夫妻二人,规模大的可以做得像吉野家等洋快餐。乍一看仿佛是连锁经营,一打听,原来还是小吃业主各干各的。都必须取得沙县小吃同业公会的许可。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各地沙县小吃店超过两万多家,年营业额超过50亿元。在沙县每10个农村劳动力,7个在做小吃。到2010年,在外从事小吃业的户数达1.9万户、5.5万余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2%和农村劳动力的60%。

  “年轻的百分之七八十在外面做这个生意。”一位沙县小吃的老板如是说。由于大部分劳动力外出经营小吃,平日的沙县显得稍许冷清,县城城区人口近10万的沙县,留在家里的常住人口只有2万多人。

  “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沙县小吃的业主们和大部分在城市拼搏的小老板、打工族一样,赚到钱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回家乡买房置业。

  “沙县的县城并不大,农村人有钱了都到县城买房,所以价格自然就高了。”一位沙县小吃的老板表示。虽然前一阵子有媒体夸张地报道,沙县的房价高过厦门。沙县房价高出附近县市约2000元的情况确属实情。

  在众多地产商逐鹿沙县这块弹丸之地时,住宅项目的高端化趋势日益明显,意境天城、龙湖天城、城市至尊等城区项目是其代表,记者发现蔚蓝机构竟然能把富豪榜的创意用在小县城的楼盘工地围墙上。“城中心区的房价大概是每平方米7000到8000块。”上述沙县小吃老板如是说。

  “爱拼才会赢”

  沙县小吃并没有什么山珍海味,最具特色的只是几样普通面食:扁食(馄饨)、蒸饺、拌面,以及各种炖品,一般都是中草药炖各种肉汤,比如鸡肉、排骨等等,却是在十几年中遍布大江南北,硬生生地造就出一个地域性的饮食文化品牌, 成为“中国小吃之乡”(2003)、“中国小吃文化名城”(2006),这着实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沙溪边上的这群普通小吃商人的“成功学”核心是什么呢?有的人说,沙县小吃是民间融资崩盘逼出来的生意,有的人说沙县人恋家,赚了钱就转身回乡买房买车过好日子去了,有的人说沙县小吃成功靠的是沙县人特别勤快、能吃苦。

  有研究者指出,闽商群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县为单位形成特色产业和集群效应。晋江的服装,沙县的小吃,周宁的钢材,福清的超市,都是国内有特色的产业,产生了一批商人。据北美中文网报道,在加拿大的福建人垄断多伦多华人超市业。

  以县为单位的产业群体最大的优势是产业内商人的信任和互助,也便于县级政府加以组织引导,从而可以快速做大。优势的另一面却是对外地人经营沙县小吃的排斥,据介绍,就是否放开对外地人有偿培训的问题,政府曾进行民意投票,结果以绝对多数票否决。而允许外地人加盟,是沙县小吃打造现代化快餐连锁品牌的必由之路。

  “小吃赚的是辛苦钱,起早贪黑没有休息。”沙县人的吃苦耐劳,是全国有名的,对于这一点,邓世奇颇为自豪。沙县人自古就有经商致富的传统,“金沙县银建瓯铜延平(南平)铁邵武”,说的就是沙县的富足。

  在沙县,最早出去开沙县小吃的夏茂镇人被戏称为“沙县的犹太人”。北京一家沙县小吃业主说,正在考虑将小孩生在香港,据说,这笔花费在10万元左右。沙县人在沙溪河大坝上,用植被拼写出他们的精神信条:“实说实干,敢拼敢上”。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歌《爱拼才会赢》,确实是沙县乃至整个福建人那种拼搏精神的写照。■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