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降温新股热应从监管求突破(国金时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6 02:2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日前在第十六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表示,要进一步推动制度完善和制度的准确施用,共同着力降温新股热。朱从玖给所谓“新股热”作出的定义是:“偏爱新股、给新股支付较高的价格、炒作新股”,他认为,新股热是一种非理性现象。

  “新股热”是中国资本市场监管部门首次提出的一个说法。在以前新股发行定价受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新股上市后股价总能上升一大段,拥有新股的人可以坐收厚利,因此市场上出现了一批专事申购新股的投资者,俗称“打新族”。但是,自从新股发行实行与交易市场接轨的定价制度后,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的新股价差已经完全抹平甚至出现倒挂,在目前的A股市场上,新股上市首日便跌破发行价已经不是新鲜事,因此投资者对新股早已没有了昔日的热情。如果说目前仍然存在新股热的话,那么,它的表现已经不是投资者对新股的追捧,而是企业热衷于通过发行新股圈钱。

  对于投资者对新股的追逐,从监管部门到市场舆论,曾经多有指责,其中说得最多的便是加剧了市场投机,监管部门经常进行制度改革,期望削弱“打新族”的盈利。而最为根本的改革手段便是在2009年新股发行重启之时推行并沿用至今的所谓“市场化”定价制度,发行新股的定价依据不再是企业自身的质地和其向市场承诺投资项目的盈利前景,而是只要市场接受就可以定出什么价。这种制度披上了“市场化”这件很时髦的外衣,却混淆了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的界限,“打新族”的投机受到了挫败,但实际上却让发行公司成为投机的主角,并且在制度保护之下得到了远比实业投资可观得多的圈钱投机盈利。

  但是,目前证监会所推行的“市场化”是一种不完全的“市场化”,它仅仅表现在新股定价上,监管部门依然牢牢掌控着新股发行的审核权。在这样一种制度之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发行新股首先面对的并不是如何让市场接受的问题,而是如何能够通过发审机关的大门。只要通过了发审委这一关,就等于得到了市场的准入证,至于市场能否接受,反而由于具有了发审委提供的权力背书,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当然,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个发行失败的实证,而且每一个公司都能够以比交易市场同类股票价格高得多的价格成功发行,虽然上市以后面对接踵而至的破发的尴尬,但对发行公司来说,事实上已经收获了大量真金白银,破发对它来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目前所推行的“市场化”,不过是将市场的投机盈利从原来极为分散的大片人群的口袋通过行政手段搬到了相对集中的少部分人的口袋里,而发审委提供的权力背书则给机构操纵发行定价提供了便利。一年来A股市场的表现就是投资者在不断地为新股发行输血,养肥了少数发行公司的高管,诞生了一批令人眩目的圈钱富翁,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很显然,新股热的始作俑者并不是投资者,而是掌控着发行市场大门的市场监管部门。长期以来,A股市场一直被政府用来作为帮助企业融资的一个工具,尤其是地方政府对于扶持本地企业进入市场不遗余力,甚至动用财政资金对成功发行股票的本地企业进行高达几百万、几千万的公开奖励,担任保荐人的证券机构也成为地方政府的座上宾。证监会作为一个监管市场的机构,也对推动市场直接融资表现出了巨大的热情,甚至与一些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为其新股发行提供保障。这种偏向于为融资者服务的制度设计造成了新股发行的源源不断,超过了交易市场的实际承受力。但即使面对交易市场长时间猛烈下跌的惨淡状况,把握着股票发行审核权的证监会仍然没有丝毫减缓新股发行的打算,证监会的领导公然认为目前的股市下跌与新股发行没有关系,同时继续放任高价发行的新股进入市场,给市场不断增加压力。

  令人稍许感到安慰的是,在日前召开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终于谈到了新股发行定价过高的问题,这表明市场监管部门已经看到了问题。目前这种缺乏制度约束的新股发行制度极大地方便了发行公司圈钱,却损害了A股市场的内生机制,它只是照顾了那些先期敲开发审委大门的企业的利益,却断送了后续更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可能。如果不否定目前实行的这种新股发行制度,不对它进行彻底的改革,总有一天新股发行将不得不再次关门,而到那个时候,市场所付出的代价就太惨重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