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化滞后拖累三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8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记者管弦王松贵阳报道
“贵州‘三农’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最突出的是农民收入低、贫困人口多。2011年,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9%。按照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贵州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521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66%。”日前召开的贵州省委农村工作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上,该省省长赵克志指出,加快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扶贫开发,已成为摆在该省面前一项十分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赵克志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贵州“三农”问题仍然突出,农民收入仍然较低、贫困人口仍然很多,其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是县域层面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滞后。而这“三化”的滞后则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落后互为因果。他分析,民营经济是经济发展中最富活力、最具潜力、最有创造力的力量,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生力军,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促进农村繁荣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县域经济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水平决定着全省经济的发展水平,县域经济活则全省活,县域经济强则全省强。但目前贵州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整体水平仍然偏低,主要体现在规模小、实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等方面。
据了解,贵州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6.9%,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而2011年,贵州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不升反降,比上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全省没有一个全国百强县。县级财政收入远低于支出,自身没有更多财力用于建设和发展。2010年,全省县级自己组织的收入仅占支出的28%,其中占比最低的县仅7.6%,最高的也只有83.8%,财政用钱仍主要靠中央和省的转移支付。
为此,赵克志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县一级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必须主动作为、强势推动,担负起经济发展“第一推手”的作用,坚决防止小富即安、不富亦安。要树立县域经济是富民经济、市场经济、特色经济和开放经济的理念,实现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发展的转变,在发展县域工业、农业产业化、提高城镇化、发展民营经济以及增强招商引资等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化提升农业;扩大非农产业就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推进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赵克志强调,尤其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充分发挥其生力军作用,培育发展贵州产业体系,扩大就业富裕农民。围绕实施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和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全面放宽市场准入,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全面优化投资环境,特别是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流程,清理不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切实为民营企业松绑、减负。大力营造创业氛围,更加尊重、关心、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诚实守信、依法经营、保护环境、善待职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把引进民营企业作为推动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总之,要按照“纵抓集团,横抓强县”的要求,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发展市场主体,在全省形成“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据了解,为鼓励群众兴办、领办微型企业带动就业,贵州决定实行“3个15万元”政策,即由个人出资10万元、政府补助5万元,银行给予15万元以下额度贷款,营业后返还税收15万元,政府补助资金由省市县按7:1:2的比例分担,具体措施将在近期研究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