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弱行政化是利率汇率市场化前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9 00:59 来源: 经济参考报本栏目由高盛协办
专栏文中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的个人意见,高盛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两率”改革究竟应如何推进?就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金融大家谈”栏目专访时表示“长期以来,我们用大量的行政机制来规范市场,对行政机制的运用驾轻就熟,但结果却是离市场机制越来越远。”
他认为,无论是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还是更为复杂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如何减少和弱化政策监管、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不合理行政化因素,是个绕不开的前提条件。
“什么利率要市场化?”王国刚问,“是债券的利率?存款的利率?贷款的利率?还是银行间拆借的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个难点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本身的含义。”
王国刚进一步分析说,如果假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含义讲的就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市场化,那么以贷款利率市场化为例,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贷款利率反映的是贷款市场上的资金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问题就随之而来了:每年新增贷款还用不用行政机制控制?如果不用,每年新增贷款由各家银行自己放出去,资金供应肯定比现实状况要多,利率就会下降。但现实状况是,贷款市场上资金少了,利率上去了,以至于大家都在叫利息负担太重。类似的问题还表现在金融监管中。
王国刚告诉“金融大家谈”栏目,目前的存款市场、贷款市场,都是银行处于优势地位的卖方市场。按照金融学的概念,在存款市场,银行是卖出存款单;在贷款市场,银行是卖出贷款单。现在,很多人都在叫“存款负利率”,但存款余额还在不断增长。因为,除了银行存款之外,并没有品种足够多、规模足够大的替代产品,供居民进行选择。贷款市场也是如此,企业除从银行申请贷款外,并没有更多、更好的替代渠道获得资金。“这些得不到解决,说利率市场化,都不过是空谈而已。”
事实上,存、贷款最简单的替代品,西方国家从19世纪就有了,那就是公司债券,且发展至今其规模远远超过银行存款和股票市场。中国公司债券发展也有十几年,1994年《公司法》里就有一章明确的讲到公司债券。“可到今天为止,中国公司债券都没很好发展起来。原因何在?”王国刚问。
王国刚告诉“金融大家谈”栏目,一般来讲,任何的经济活动都有风险,但在我们的金融监管当中,任何的金融活动、任何产品都不能有风险。监管的底线就是,不能有一家金融机构倒闭。“如此何来优胜劣汰?何来竞争?何来创新?何来发展?”
汇率的形成机制改革,要比利率市场化更为复杂。“一个大背景是,2005年汇改之前,人民币的利率形成机制是行政性的。而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1994年,更是用行政机制不断调整汇率,人民币一直处于贬值状态。一个正常的汇率市场,应该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有众多的买家和众多的卖家,由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形成价格。可在目前的人民币外汇市场上,有多少卖家?谁都知道人民币会升值,那还有谁会卖?”王国刚说。
王国刚指出,前几年,有一个提法被经常使用,叫“藏汇于民”,针对的是国家外汇资产过多集中在政府手里。国家外汇资产是指国家各经济主体所拥有的外汇资产,分为政府、企业及金融机构、居民三大块。政府外汇资产又分为两块:政府外汇储备资产,政府外汇投资资产。企业及金融机构的外汇资产也分两块:贸易及金融交易的外汇资产,投资的外汇资产。居民外汇资产也分为两块:一个叫消费外汇资产,一个是投资外汇资产。当前的中国外汇资产状况是,几乎所有外汇资产都进入政府的外汇储备资产。这种格局下,即使政府把“汇”给了“民”,“民”还是要把“汇”卖给政府。
“因此,关键问题是要开‘道’。不论是企业面、金融面还是居民面,他们要能够把外汇用于海外。政府要把重心转过来,积极开拓对海外的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要把这两个‘道’打开。否则,如何形成人民币外汇市场众多的卖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从何改起?”王国刚对“金融大家谈”栏目说。
(作者:徐培英 李保金/"金融大家谈"栏目由高盛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