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三评文化产业:经济转型文化先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8 23:47 来源: CCTV

  2012中国经济进入转型的关键期,怎样依托文化产业创新来带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文化产业能否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通过文化产业发展实现经济跨越式的增长,只是一句时髦的口号,还是实实在在的战略布局?在这方面,我们的最新探索有哪些?国际上有什么样的好经验值得借鉴?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史小诺和特邀评论员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高书生、中共北京房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佳琛共同评论。

  寻找中国经济转型途径,大文化产业能否肩负重任?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表明什么?

  赵佳琛:文化产业的发展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三个改变、两个提升

  (中共北京房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房山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三个改变、两个提升。首先是改变了老百姓的生存环境,过去城乡差距相对比较大,现在因为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大项目的入住,周边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气热等等都在逐步地完善,目前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就是和城里的市民都差不多;第二个大的改变,就是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过去农民主要是在农村的生活,现在通过转居安置,集中上楼,变成了市民的生活方式;第三个改变是生产方式的变化,过去一家一户的农耕式的生产方式,转化为现在的产业工人,或者说是第三产业的富人。

  两个“提升”:首先是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过去农耕的农民变成现在的服务型人员,或者说是农业生产的工人,这就需要提升自身的素质,加强培训;另外一个提升就是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升,城乡差距的缩小,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还是对当地人的生活有着非常大的改变。

  高书生:文化的传承必须要有国民经济体系的支撑

  (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办公室副主任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北京房山区的发展实际上是文化和经济融合的一个缩影,文化和经济的融合所产生的竞争力是不可替代的,文化和经济的融合是一个客观存在。一方面,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文化的传承必须有国民经济体系的支撑;另一方面,文化因为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它可以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以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去。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现在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文化产业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陶波(北京罗克佳华工业公司总经理):我们同时开始建设的有云计算中心,等项目完全实施之后,将是十万台的云计算服务器,这是中国首次把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和文化产业紧密地结合起来。

  孟建华(瑞鑫安泰艺术副总监):文化硅谷实际的概念是一个把高科技的产业,和文化相结合的未来的一种新型产业,也是高科技与文化相结合,未来的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所以我们把它叫文化硅谷。

  赵佳琛:依托优势资源 实现错位发展

  (中共北京房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房山主要是依托我们的优势资源实现一个错位发展,房山的资源分为这么几块:一个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文脉深,文源广,北京最早的山顶洞人遗址在房山,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有600多项,还有世界遗产一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6处,文化资源底蕴非常厚。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空间优势,房山的区位优势非常突出,它是首都西南大门,首都城市规划中房山的定位是西南枢纽,京港澳高速和京通高速都通过房山穿京而过,是贯通南北大动脉的节点上的一个枢纽。

  另外,空间具有多样性。房山有2019平方公里,1/3山区,1/3丘陵,1/3平原,在这样的优势资源的情况下,我们依托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依托后发的大量广阔的土地空间的优势,发展大体量的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大型文化产业,比如文化硅谷、红酒庄园等等。我们就是以这种方式来突出我们的特色,来破解发展的问题。

  高书生: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来推动文化产业转型

  (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办公室副主任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现在在房山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体现了要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的支点,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地支持。实际上,在推动文化和经济的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要解决一系列的融合问题。比如,文化和金融的融合,特别是文化产业和金融资本的对接,像房山有文化资源底蕴,那么它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就需要政府的相关部门大力地支持,从资金上的支持,政策上的支持,甚至包括土地方面的支持,来推动这样一个转型的过程。

  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一战略需要克服的困难是什么?世界各国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赵佳琛:实现企业、政府以及农民三方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中共北京房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因为房山是一个资源型产业转型的地区,过去主要以煤矿的开采为主,还有建筑建材。房山是北京的煤炭之乡,建材之乡。从北京市“三个北京建设”开始,我们着力于退出这种落后的资源型产业,告别了千年的产煤史。我们在2010年关闭了全部的煤矿,2011年关闭了全部的非煤矿项目。

  转型的过程非常痛苦,用我们市委书记刘伟同志的话来说,就像跨了一条河,如果跨不过去,就掉河里了。但是我们抓住了国家加大投资力度的时机,及时引进了一大批的企业,特别是文化企业落户房山,依托大企业带来大项目,盘活我们的优势资源,实现了一种企业加乡镇的发展模式。让企业和乡镇对接,根据乡镇的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加上企业的发展愿景,实现企业、政府以及农民三方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走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子。

  高书生:避免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

  (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办公室副主任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中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时间很短,从中央文献当中,第一次提出“文化产业”这个词是在2000年,到现在也就是10来年的时间,文化产业实际上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而兴起的一个产业。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型文化产业,在真正意义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这几年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特点,比如从2004年开始有了文化产业的统计,2004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是3000多亿元。到2010年,已经突破了1万亿,年均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20%。特别是在2008年到2010年期间,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24%,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将近一倍,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这几年得到了大家的重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情况。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以及去年3月份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当中都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战略目标。我们要有信心实现这样一个战略目标,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所面临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按照一般的说法,一个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的产业,一般要占到GDP的比例在5%左右,那么如果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所预测的目标,到2015年,整个的全国的GDP的总量是超过55.8万亿,这是按照GDP增长速度年均7%来算的。要是达到8%以上,那就会超过60万亿,60万亿的5%就是3万亿。在2010年,我们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是1.1万亿,这样就意味着从2011年开始,我们每年的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的增量要超过4千亿。4千亿是什么概念?相当于2005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总额。

  对我们来说,要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一定要采取一些超常规的手段去推动,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重点地要培育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培育战略投资者,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第二,我们要引导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每个地方应该从本地的实际出发,要搞特色文化产业,而不是搞一些同质化、统购化的产业,使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全国一盘棋,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第三,通过文化贸易和文化对外投资的方式开拓国际市场,来带动或者拉动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现在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时代,特别是现在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文化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用科技的力量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是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张晓明:要加快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分化的步伐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它(文化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遇到的问题就是,我们的传统产业的产业分化程度不高,相关的一些传统产业内部有从事文化创意的一些工作职位,包括一些部门,很难从那些产业里分离出来,变成独立的生产实体。税收方面也还没有很好的鼓励和刺激作用,比如一个纺织企业里有一个设计室,或者说一个纺织集团下面有一个设计型的公司,它如果留在传统行业内部,对它来讲好处比较大,如果分离出来,反而会造成成本以及税收的增加,这方面的政策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性,要把那些跟文化产业相关的行业部门,加快他们的分化,然后让他们对文化产业的需求,能更多地表现在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的需求上。

  王齐国: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文化产业发展哪些条件比较重要?人才是第一资源,其次是创意,创意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手段,第三是项目或者园区,否配置了足够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这些资源当然包括了按照市场机制做的产业链,还有就是资本的配置,如果这些都不到位,文化产业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当然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要有其他条件的辅助,还有一个执行力的问题,如果执行力要做得好,那么文化产业的发展会走得比较顺畅。

  赵佳琛:更重要的是怎么样更好的传承利用?

  (中共北京房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我觉得历史的东西还是要尽可能地保留下来。我们房山区是一个文物大区,那么我们在保护历史文化方面,我们尽可能是做到原汁原味地保存,修旧如旧,然后我们在保护过程当中,怎么样传承利用是更重要的一个问题。

  高书生:中华传统文化与当地的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

  (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办公室副主任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我们如何保护好过去的文化遗产,包括文化遗址,包括一些文物,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因为我们现在正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怎么能够把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些优秀的元素,通过建筑各个方面的形式体现出来。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