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汽车产能将爆增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20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吕颖
在经历了黄金10年的发展,中国的车市在2011年已经显现出疲软状态,亟待新一轮的整合与调整。面对日益饱和的中国汽车市场,如何发掘新的商机,成为各汽车厂家最迫切的任务。
整车企业面临产能过剩
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车市迎来10年的高速发展期。在高额利润的吸引下,全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将汽车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目前国内汽车整车企业有130多家,是世界汽车大国中最多的。前10家国内汽车集团产销量占83%左右,其余100多家企业争夺17%的市场份额。
由于前两年国内车市形势大好,汽车厂家都纷纷扩大产能,一些新建项目可望在今明两年投产。北京现代第三工厂建成后,到2012年底,北京现代总产能将达到100万辆。长春的一汽丰越新工厂将在今年上半年建成投入使用,产能为10万辆的新工厂将使一汽丰田总产能增至56万辆以上。去年10月,一汽-大众初期产能30万辆的第三工厂在成都投产。到2013年,产能为45万辆的成都工厂三期和产能为30万辆的佛山第四工厂也将建成。除此之外,华晨宝马新工厂、日产全球最大工厂、上海大众仪征工厂、长安福特马自达重庆工厂、四川一丰工厂等一批合资车企的新工厂也都将正式投产。
自主品牌在2012年的扩产计划也不相上下,比亚迪、吉利、奇瑞、华晨、江淮等自主品牌的十多个工厂基地在全国各地建厂。按照规划规划,2012年自主品牌产能将与合资车厂齐平。因为这些新工厂的建成投产,将导致汽车业产能爆增,仅狭义乘用车就将毫无悬念地达到史无前例的1500万辆,甚至更多。
其实,早在2011年3月11日,郑州日产总经理郭振甫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2012年上半年多数企业的扩建产能都能够完成,届时国内汽车产能将大于销量”。
根据各地的“十二五”规划,18省区市到2015年的整车产能相加超过4500万辆,这一数据是目前全年销量的近2.5倍。产能过剩,而众多车企又盲目扩大产能,卖方市场全面向买方市场过渡,2012年或将成为供求关系的拐点。
自主品牌加大出口
在国内车市产能将过剩、销售低迷、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扩大出口成为了自主品牌的全新出路。2011年,在自主品牌汽车在国内市场频频失守,销量增速急剧下滑的情况下,我国汽车出口达81.43万辆,同比增速高达49.45%,预计2012年全年汽车出口总量将超过80万辆。
自主品牌一直面对合资和外国品牌的挤压,2011年合资自主品牌的风生水起更对自主品牌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压力。2011年,多数自主汽车品牌,如奇瑞、吉利等销量与2011年持平,增速放缓。调查显示,对于消费者来说,若在配置相同的情况下,40.2%的消费者选择合资品牌,31.5%的人选择国外品牌,只有28.3%的人选择自主品牌。
但是2011年自主品牌在出口方面取得的成绩远大于在国内市场的收获。汽车出口成为自主品牌车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
然而,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出口量快速增长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国内出口的320亿美元汽车产品,而经营主体出口多达2万家。中国自主品牌多而不强,分散且混乱,依靠不断压低价格获利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
我国汽车主要向俄罗斯、乌克兰等独联体、两伊及叙利亚等中东地区,巴西、智利、厄瓜多尔和秘鲁等中南美洲以及越南等东盟国家出口。出口的乘用车以低端车型为主,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国际知名度不高以及海外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因素,我国汽车无法进入中高端市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羸弱。
近日,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副司长支陆逊表示,2012年将对汽车出口政策进行调整,通过提高自主品牌出口资质门槛的方式,增强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届时,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将面临重新洗牌。
据业内人士分析,商务部首先可能会提升出口门槛,对一些出口量大、具有规模优势的出口主体进行扶持,而那些出口量小、实力弱的出口企业将被迫淘汰。其次,还将强化境外营销网络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同时,为避免价格恶性竞争,商务部可能对经常在境外挑起价格战的企业,通过取消他们下一年度出口资质等方式予以惩罚。
国内车企也纷纷提高出口汽车质量,开拓欧美市场。吉利帝豪EC7以及上海汽车名爵MG6通过了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NCAP)严苛碰撞试验,均获得四星评级,为出口欧洲铺平了道路。奇瑞则通过与国外公司合作,设计出针对欧美消费者需要的奇瑞量子QOROS车型,在自主品牌研发方面不断进步。
新能源车亟待发展
由于汽车保有量的急速上升,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也在水涨船高。与石油资源短缺相伴生的环保问题也是目前的一大难题。对此,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富昌曾指出,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由此带来的能源安全和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大力推进传统汽车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成为中国汽车产业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但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据权威数据统计,目前的乘用车年产量在1400万辆左右,以新能源汽车5%的销量占有比就是要70万辆,而现在每年大概只有1万辆左右,而车企新能源汽车产能目前也远没有达到50万辆的规模,与当初定下的目标值相去甚远。制约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电池技术的发展远远赶不上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要求。以新能源汽车主要配备的铅酸电池和镍氢电池为例,能量密度太小,导致电池体积过于庞大,而电动汽车行驶距离却极受限制;充电复杂缓慢,耗时太长,影响车辆正常使用。新型锂离子电池倒是能够解决快速充电的问题,但是快充次数过多就会缩短电池寿命,效果得不偿失。
除了技术制约,政策迟迟不到位也掣肘新能源发展。此前传闻将在7月份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2年》(下称《规划》)再度延期,千亿元政府资金补贴的说法也遭到了否认。政策的模糊使得很多厂家在新能源车的研发上举步不前,忧心忡忡。
然而,新能源车是未来车市发展的必然。因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车企纷纷推出新能源汽车。最近,华晨宝马表示今年将推出自主品牌车,锁定在新能源车。一汽、东风、广汽、北汽、江淮等企业都在不断为新能源车的产业化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