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亿元:安徽财政大力支持民生工程建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31 09:36 来源: 财政部网站2012年1月31日来源:安徽省财政厅办公室
公共财政,以人为本。2007年至2011年,安徽省共投入逾1200亿元财政资金,实施37项民生工程,惠及全省6000多万城乡居民。
以人为本,惠及困难群众
随着政策取向越来越“以人为本”,安徽民生工程也更多地关注农村地区、困难群众,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2011年,该省实施的民生工程,绝大部分涉及“三农”领域和困难群众,农村五保供养、农村危房改造及清洁工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等无不体现党和政府的民生情怀。安徽省依托民生工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扩大了内需,而且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前,不少乡村存在“脏、乱、差”问题。如今,村容村貌有了巨大改变。2011年,全省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完工项目106座,完成投资1.8亿元;农村危房改造开工7.18万户;建立农村清洁工程开工垃圾转运站162个,建成垃圾池3382个;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4751个项目在建,3610个项目已完工。全省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资14.3亿元,约占计划投资14.8亿元的97%,有288万名农村居民喝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针对物价上涨情况,安徽省政府通过价格联动机制保民生。2011年4月份,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各地认真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6月中旬,省政府再度出台16条举措,从加大投入、发展生产、投放储备、改善流通、加强监管等方面综合施策,旨在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居民可承受的范围之内。2011年全省各地主要采取提高最低保障金标准、实施救助、价格临时补贴三种形式,以缓解价格上涨给困难群众带来的压力。对低保困难家庭水、电、气、有线电视、医疗等价费实施减免优惠政策,每户每月受益近30元。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2011年,安徽省将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纳入33项民生工程,对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下乡产品的农村消费者,给予销售价格13%的财政资金补贴。开展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消费,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如今,可供农村消费者选择的家电产品种类、型号越来越多。1月至10月,全省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577.7万台,销售金额达153.4亿元。家电以旧换新工程则在城市掀起了家电更新换代的热潮。
收入的增长,财富的积累,是每位城乡居民的殷切期盼。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了,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了,企事业单位工资调高了,这使得城乡群众工资性收入、社会保障性收入、社会救济性收入等呈现稳步提高趋势。2011年前3季度,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48.2元,同比增长17.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5497.5元,同比增长20.9%。
安徽省“十二五”居民收入倍增规划提出,全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生产率提高同步,力争到2015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农民群众“六个没想到”
2011年11月,安徽省在全国率先以省为单位成功进行新农合即时结报“一卡通”试点,年底前在各个省市级医院全面推广应用。全省5000万参合农民受益,农民群众一旦患病住院,可在16家省级医院、147家市级医院享受“出院当时就报销”,再也不需要住院前就筹集全部治疗费用。
安徽省在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过程中,不等不靠,大手笔投入,力促医药改革在省内全面推开,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创造了“弱财政”破解医改“大难题”的“安徽模式”。2009年底,安徽省开全国先河,选择32个县(市、区)开展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促进基层医疗卫生回归公益性,让广大群众不仅看病方便安全,而且看病不贵,受到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
方便农民看病,方便农民报销,是安徽省优先保民生的一个缩影。坚持将财力向基层倾斜,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向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民生保障机制逐步健全。民生工程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了生活变化,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普遍好评。安徽全省群众对民生工程知晓度、满意度均在80%以上,新农合、农村五保供养、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等项目满意度达到90%以上。如今,许多农民感慨“六个没想到”:没想到低保五保都发生活费,没想到农民看病不太贵,没想到学生上学不交费,没想到能看上卫星电视,没想到村村通上水泥路,没想到能用上自来水。
根据民生工程“十二五”规划,安徽省将按照不低于16%的年均增幅加大投入,重点实施医疗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惠民、基础设施等8大类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十二五”期间,全省民生计划投入将达9000亿元,占财政支出45%左右。
图为安徽省当涂县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