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青春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4 01:5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俞燕
[ 多年之后,待我真正经历过了人生,很多书再来重读,我获得了新的认识。那些曾经似是而非的认识,如晨雾消散的渡口,在岁月里渐渐显出真实的轮廓 ]
春节回家,闲来无事,收拾东西的时候,居然翻出一叠十年前写的小文章。OMG!我根本一点也不记得自己写过这些东东。
哎哟哟!这还了得!如果以方舟子的观点来看,我无法自证我写过这些文章,因为那时我的行文风格和现在相去甚远,虽然我亦能像韩寒一样提供手稿(虽然是打印的)。
整个春节期间,微博(http://weibo.com)上最热门的话题就是方韩之战,无数的博友立刻分成两大阵营,相互叫阵、对骂,很是热闹。
在方舟子看来,韩寒小学读的还“都是一些少儿科普和童话寓言”,初中“到图书馆阅读少儿报刊”,因此断定韩寒在创作《书店》之前,没有“博览成年人书籍的阅读史”。
作为一枚曾经的文学少女,这倒让我不由想起俺青葱岁月那会儿做过的文学梦。
小时候,父母几乎没给我们买过玩具,买书上倒是格外大方。我爸自己有一柜子书不说,还给我们小孩子单独留出一个竹制小书架,存放给我们的各种科普书、童话书,以及《儿童文学》、《上海文艺》、《少年报》、《语文报》等刊物。
那个时候,电视节目空泛得很,每天只能在吃宵夜的时候瞄几眼。电脑还是一个传说中的陌生物件。能带来除课本之外的乐趣的,只有书籍了。
那些科普书、儿童书很快看完了。我觊觎着我爸的书橱。那个锁着的、玻璃门上还挂一小布帘的对开门书橱,像个秘密园,挑动人的好奇心了。我爸说,这里面的书还不适合小孩子看,以后再说。
明明有好书在眼前,却看而不得,好奇心像一条蚕宝宝,成天啃着我的那片好奇心。我成天围着那个书橱转,打着各种主意。终于被我发现,这个橱门有点问题,晃几下会错开一条缝,正好足够我的小细胳膊浅浅地伸过去。耶!捞着一本是一本吧。
我偷出来的是本《红与黑》。神马?居然是繁体字?简直了!赶紧小心翼翼地放回去。瞄上了旁边的一本,这本好像有点窄,好掏出来。噫!居然是《红楼梦》!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就这样读到了《红楼梦》。偷偷摸摸地,看完一本换另一本,把四本一套的《红楼梦》,第一次囫囵吞完枣。初二的时候,再次重读,这一次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看了。认真地做了读书笔记,分门别类地,比如,红楼十二钗的赛诗会专辑、十二钗的身世诗简析什么的。姐还按班里女生的特点,给伊们分角色,分饰十二钗。当然,姐最欣赏的黛玉一角就留给姐本人啦。
那个年代,还是个崇尚文学、艺术、学术的年代,读书气氛浓厚。饱读诗书又写得一手好文章的同学,在学校是备受推崇的,往往是风云人物,是文学社、校报的中坚力量。偏理性、逻辑性强的人,激扬文字,擅写辛辣杂文(鲁迅当然是NO.1榜样)。感性细腻的人,则以诗歌、散文胜,另有一拨拥趸。
没看过巴尔扎克、泰戈尔、雨果、大仲马、王尔德?好吧,那顾城、舒婷、北岛总该听说过吧?要是再退一步说您连席慕容、三毛都没看过,那咱们可真没法聊。那年头,男同学给女生写个情书,要是不拽上几句诗词、引用点名言,都不好意思塞给人家。
像我这种在文科上骄傲、理科上自卑的偏科生,只有在文字上重建信心。于是把本应花在数学上的学习时间,更多地用来看各种闲书。文史哲,甚至枯燥的理论书和文学辞典,我都看得津津有味。大部头的中外名著基本上囫囵吞完,小众的非主流作品,也读过不少。
对于我这类外表乖巧、内心闷骚的文学少女,青春期叛逆和抗争的方式,就体现在任性地由着兴趣看各种书,哪怕这种书对学业无益。仅凭兴趣做事,这是多奢侈的青春啊。
其实,很多书,我看得太早。在我还未及真实接触社会,对人世有真切感悟之前,透过书中的世界,过早了解了这个经过文字改造过的社会,形成了我对人生似真实却虚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成形的人生观,单薄,偏颇,不丰饶,不深刻。可是我却以一种貌似深刻的态度,承接了这样的人生观。
多年之后,待我真正经历过了人生,很多书再来重读,我获得了新的认识。那些曾经似是而非的认识,如晨雾消散的渡口,在岁月里渐渐显出真实的轮廓。
高中毕业那年,我爸认识的一个本省作家朋友来我家玩,听闻我爸老说起我热爱文学,带了一套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和托马斯·曼的《魔山》送我,说这些是好书,得“好好读”。
被寄予如此厚望,我接过这一摞书。后来,读了读昆德拉的书,尚未读出妙处,《魔山》一直就没看完,一直扔在书橱的角落。
再后来,电脑热闹出现,大家开始泡QQ、泡BBS、泡论坛。再然后,博客出现,大家开始写博客,草根文学爱好者们,把几年来积聚的文学能量,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肆意释放。除了偶尔几个脱颖而出,为世所知,绝大多数自娱自乐而已。
到了如今的微博时代,仅容140字的方框里,是各种吐槽、八卦、段子。偶尔的几句风花雪月式感叹,浅浅地露一下博主那过气文青的旧底色。
总是会想起那几年,在家里小院的石桌上,一页一页翻读各类闲书的情景。天空由明澄的海蓝,渐成浅浅的月蓝。天的底子淡了,云的颜色却浓了。所有的云换了盛装,簇拥着奔向西边,以华丽的场面迎接姗姗而来的雍容落日。
黄昏到了。书上的小小方块字,像不小心沾了水,渐渐洇成一团。
我的青春的尾音,在那个收到米兰·昆德拉小说的夏天,消失在岁月的空谷。一声微响。
(作者为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