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两年新增2000亿 深发展小微金融猛追民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4 09:32 来源: 中国经营网

  越来越多银行在小微企业金融市场“跑马圈地”,在纾困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同时如何避免恶性竞争,是当下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所在。

  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国四条”,再次强调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金融支持力度。

  在政策刺激下,各家银行纷纷在小微金融业务上大做文章,围绕“小微贷”的市场激战一触即发。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深发展小微金融的发展战略目标初定,即未来深发展与平安银行合并成立的新银行争取实现到2014年底小微贷款新增2000亿元;招商银行即将在零售银行下设立小微业务板块,户均500万元以下的小微贷款纳入零售银行业务中。此外,由于单户授信500万元(含)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不入存贷比考核,部分股份制银行正在考虑重划小微企业的业务范畴。

  越来越多银行在小微企业金融市场“跑马圈地”,在纾困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同时如何避免恶性竞争,是当下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所在。

  追赶民生

  错过小微金融先发优势的银行,正在试图弥补被同行拉开的差距。

  作为国内银行业小微金融的先行者,民生银行零售银行旗下的“商贷通”小微金融三年时间贷款余额突破2300亿元的“赚钱效应”令业界纷纷“效仿”。

  错过小微金融先入为主竞争先机的招行、深发展正在试图弥补被同行拉开的差距。

  记者获悉,招商银行计划将户均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划归零售银行,成立专门的小微业务板块。

  招行零售银行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户均500万元以上的贷款仍划归原来的小企业信贷中心,即将划入零售银行的小微金融贷款新增目标预计不会超过1000亿元。

  而划归零售银行条线下的深发展小微金融事业部意欲迅速做大规模。记者了解到,深发展和平安银行合并成立新银行后,小微金融初步制定了到2014年底新增2000亿元的发展战略目标,在增量规模上与贸易融资、信用卡业务形成“鼎足之势”。

  目前深发展小微金融事业部总监正是民生银行原零售银行部总经理郭世邦,其掌管民生零售银行期间启动“商贷通”试点,对小微金融颇为倾力。此番郭世邦转投深发展,再战小微金融,难免会被业内解读为深发展小微金融“跟随”、“复制”民生。

  据了解,在发展模式上,深发展提出小微金融的商业模式是“规划先行、批量营销、标准作业、价格覆盖风险”,与民生银行“商贷通”初期采取的“规划先行、批量营销、标准作业”的策略颇为相似,而此发展策略恰恰是民生“商贷通”贷款迅猛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客户开拓上,深发展以“圈(商圈)——链(供销链)——会(商会、协会等)”开发小微贷款业务,与民生银行的“一圈两链”(商圈、供应链、销售链)理念亦颇为相似。

  “其实把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划到零售银行下,而零售银行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批量化营销,很多银行也会这么做,在零售银行下做小微贷款,审批基于个人信用等关键因素来考虑发放而不仅仅像对公业务那样考察企业财务状况、发展情况等。”上述招商银行内部人士分析。

  此外,“小微企业的银行”是民生银行二次腾飞的三大战略(其余两个是“民营企业的银行、高端客户的银行”)市场定位之一;而小微金融亦是深发展和平安银行合并后新银行的“三大增长发动机”(其余两个是贸易融资、信用卡)之一。可见两家银行都把小微金融提高到全行发展的战略高度。

  “深发展的小微金融与民生银行相似并不奇怪。”民生银行零售银行小微企业部总经理周斌认为,“我们做了三四年,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深发展是学习者,会学习先进者的做法。”

  避免恶性竞争

  银行纷纷进入小微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是利好,但不要打价格战来争抢客户。3123>>

  越来越多银行在小微企业金融市场“跑马圈地”,在纾困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同时如何避免恶性竞争,是当下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所在。

  2011年银监会出台相关规定,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所对应的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可不纳入存贷比考核范围,将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处理,从而缓解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兴业银行300亿元、民生银行500亿元、浦发银行300亿元、深发展300亿元、北京银行300亿元、光大银行300亿元、广发银行300亿元、中信银行300亿元、招商银行200亿元等,有超过2800亿元小微金融债已发或蓄势待发。

  “各家银行进入到小微金融市场是一件好事,这个生意不是民生银行一家能做得了的。”周斌认为,“小微企业市场很大,哪家银行也吃不了,吃多了会有问题,会出风险。”

  兴业银行相关部门人士告诉记者,未来银行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竞争激烈程度将进一步锐化,这将考验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银行不仅要应对同业间的比拼竞争,还要面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准金融机构争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会的局面,学习如何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凸显自身商业发展模式特色是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道路中所要深思的问题。”

  “民生银行不担心被模仿者取代。”周斌说,面对小微金融市场更多进入者,民生银行已经从原来的小微贷款1.0版本升级到为小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2.0版本。

  尽管起步较晚,但深发展的小微金融并不想简单复制成为“民生第二”。深发展和平安银行合并后新银行具备明显的资源优势。据了解,两行合并后,小微金融业务将充分利用平安集团的综合金融平台资源,包括IT系统以及庞大客户基础,包括利用50万保险销售员、5000万保险客户积极拓展小微业务,推进交叉销售。

  而且,深发展推广小微客户批量开发模式,使深发展传统特色业务——贸易融资的产业链条不断向核心企业的三级、四级甚至五级、六级小微经销商或供货商延伸。

  国有大型银行也在创新小微企业贷款,如建行首推的网络银行模式“e贷通”,工行2012年将推出针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服务的“小额便利贷”等。

  随着同业竞争加剧,小微企业客户开拓难度有所加大。上述兴业银行人士指出,要增强小微企业客户的合作黏性,应针对小微企业特征,优化整合银行产品与服务,满足小微企业多元化金融需求。“比如兴业银行面向经营业主群体,推出集贷款融资、支付结算、理财规划、贵宾服务与专属认同为一体的‘兴业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同时在贷款定价方面实施利率动态调整机制,促进商户与银行实现双赢。”

  在各家银行竞相通过各种创新小微产品和服务吸引眼球、抢占市场之际,同质化竞争不可避免。采取低价、甚至是放松标准的恶性竞争,是众多业内人士对目前“大跃进式”扎堆小微金融市场的担忧。

  “大家进入这个市场,对实体经济是一个利好,但是不要恶性竞争。很多小微企业现在不是处于创业期,而是扩张期,各家银行如果争夺一个优质客户,过度授信就不是好事了,所以银行进入小微贷市场需谨慎。此外,在价格覆盖风险基础上,大家不能用打价格战来争抢客户。”周斌说。

   莫让小微金融变成新泡沫聚集地

  几年前还让各商业银行退避三舍的小微企业贷款,近两年突然成了“香饽饽”。在各家银行纷纷加大小微金融投放力度的同时,也需要清醒意识到,小微企业贷款并没有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对于银行来说,小微金融的挑战依然存在。

  小微企业面临的风险并没有大的变化。从历史经验看,小微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三个,一是企业经营主的人身风险,二是企业自身的财产风险,三是市场竞争风险。上述三个风险中,人身风险可以通过购买人身险产品予以化解,但在执行中,往往置银行于“不仁义”之境,有违我国的文化传统。财产风险虽然也可以通过购买保险解决,但国人保险意识的极度缺乏,使这种方式并不能得到认可。尤其是贷款前必须购买人身险和财产险的要求,也常常被指斥为“增加借款人负担”,银行常常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市场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因为小微企业通常是缺乏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使其难以适应。去年温州“跑路潮”的一个背景就是在外部需求萎缩,人民币持续升值、人力成本高启的背景下,企业主无力实施有效的产业升级与行业转变。3<<123>>

  越来越多银行在小微企业金融市场“跑马圈地”,在纾困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同时如何避免恶性竞争,是当下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所在。

  小微企业贷款管理仍然面临高成本难题。在小微企业贷款的管理上,高成本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当前国内银行业竞争激烈,人力成本、电子化投入、费用投入都达到较高水平。2010年上市银行人均薪酬为26.59万元,浦发银行达到61.7万元,要覆盖如此高的人力成本,小微企业的贷款要么是高利率,要么投放量要大,前者面临银行对小微企业利润的侵蚀,后者面临管理能力和精力的约束。从各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过程看,贷后管理不力,对借款人经营信息掌握不足是重要原因。尤其是对于目前“一窝蜂”似的投向小微企业贷款领域的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这个问题更为突出。而目前部分银行推出的网络贷款方式,则在客户信息真实性的识别上存在较大风险。

  境外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管理模式并不适应国内情况。不少支持银行大力投身小微企业贷款的人,以国外的案例说事,比如孟加拉的格莱珉银行。事实上,国内的法律环境、文化环境存在巨大差异。以格莱珉银行为例,从收入构成上看,由于对外投资额远远大于贷款额,投资收入占营业收入的50%,贷款收入占比为36%;第二,从不良核销上,格莱珉银行可以自主核销不良贷款,所以可以保持较低的不良率;第三,从贷款利率上,平均贷款利率接近20%,在国内绝对是高利贷;第四,从格莱珉银行成立至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要靠外力援助维持财务可持续,到了近几年才开始盈利,并不是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社会相关部门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小微企业贷款支持环境。从西方国家的实践看,像承担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要么是政策性,要么有强有力的财政资金支持,而且社会信用环境、法制环境都须比较规范。而在我国,现在投身小微企业贷款的都是商业银行,而且财政补贴、税费收取、法制环境、舆论环境都不支持小微金融的发展,金融债权保护极为不利,诉讼难、执行难长期得不到解决;公众从感情上支持银行多投放小微贷款,但从投资者的立场,又希望银行能不断增加盈利。

  小微企业资金流向蕴含不确定性。从温州、鄂尔多斯的民间融资案还可以看到小微贷款的一个风险:资金被挪用。目前在我国多个地方,都出现了个人及小微企业以经营之名获得贷款,而后又参与民间投融资活动的现象。大量资金并没有真正进入实体经济的循环中,而是流向房地产、民间借贷,蕴藏很大风险。

  由于外部法制、财税、文化环境并没有根本改变,银行大规模介入小微企业贷款,为了争夺客户、争夺市场,完成投放指标,少数银行降低准入标准,降低风险溢价的现象在所难免,而这将会使小微企业贷款处于风险之地。我国的金融机构历来有“政治动员高度敏感”的特点,常常在政治号召的推动下,忽视风险,忽视内控,忽视自身能力,忽视长远利益。如此下去,小微企业贷款很可能又成为一个新泡沫聚集地,又将成为风险高发地,又将成为监管部门清理整顿之地。3<<123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