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访华 中德经贸收获信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6 11:1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2月2日~4日,德国总理默尔克完成了她任期内的第5次访华。出乎此前舆论的预期,此次默尔克的最主要议题并非为欧债救援,而是重在发展中德经贸关系。毕竟,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经济体,经贸合作始终是中德双边关系的最大亮点之一。面对持续恶化的欧债危机,中国市场对德国保持经济增长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从北京到广州,短短不到三天的访华时间,德国总理默克尔可谓不虚此行。从获得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更多参与解决欧债问题”的回应,到中德在经贸领域所达成的一系列共识,默克尔圆满而归。
上任六年,五次访华。默克尔对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速最快的中国,给与的重视可见一斑。业内专家分析指出,中德之间高层互访频繁,不仅显示了两国积极、稳定的合作态势,而且对进一步巩固发展中德、中欧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欧债危机并非欧元危机”
默克尔2月2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就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政策及中德关系发表演讲时指出,欧债危机并非欧元危机,而是主权债务危机。过度举债将伤及市场对欧洲经济的信心,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是加强财政纪律。她称,虽然目前英国和捷克尚未加入“财政契约”,但契约将继续向欧盟全体成员国开放,只有缔约国才能从欧洲稳定机制(ESM)中获得金融援助。
对外经贸大学欧洲所研究中心主任史世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默克尔的此次演讲就是要传达一种信息:“不要以为欧洲不行了,要对欧元有信心。”另外,史世伟注意到,默克尔在中国社科院演讲中三分之一是讲欧债危机问题,三分之二是讲中德关系。“跟默克尔来华前的预期不一样,并不是以欧债危机为主。”史世伟说。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研究员王朔表示,默克尔此次访华正处于欧债危机应对的关键节点。来华前,欧盟有25个成员国在最近的欧盟首脑峰会上已经决定,同意签署特别是德国所倡导的财政契约,事实上将稳固财政作为政策主线,并配合以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的举措,可以说应对欧债危机的思路已经比较明确。
尽管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德国经济去年仍然实现了3%的增长,显示了其经济的强大实力和活力。史世伟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默克尔对欧债危机的担心相对减弱,也就更突出强调中德经贸关系。
商务部研究院欧洲所专家姚铃称,默克尔此次访华有两大目标:一是进一步加强中德双边经贸合作。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经济体,经贸合作始终是中德关系的亮点之一。面对持续恶化的欧债危机,中国市场对德国保持经济增长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二是寻求中国在解决欧债危机问题上的支持。从中德两国发表的访问成果看,这两个目标应该说都有了比较积极的答案。
“中国考虑更多参与解决欧债问题”
在默克尔访华前夕,出于谨慎,德国政府官员在吹风会上仅表示:“中国是否投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或者投资金额多少,同此次访问并不是很相关,但这个问题是可能成为相关话题的。”
2月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默克尔时表示,中国也在考虑通过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和欧洲稳定机制(ESM)等渠道更多地参与解决欧债问题。这对默克尔来讲,无疑是一份值得欣慰的礼物。
姚铃指出,一方面,一段时期以来,外界特别是欧盟对中国参与救助欧债危机抱有较高期待;另一方面,欧债危机毕竟是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中国还是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穷国救助富国,从逻辑上存在悖论,还要考虑国民感情的问题。欧债危机的根本解决,需要欧盟国家自身的努力;但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以适当方式参与救助,不仅利人,而且利己。
姚铃进一步表示,救助欧债危机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不仅包括直接出资,如购买危机国家债券、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欧洲稳定机制和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出资,也包括扩大自欧盟进口和增加对欧盟投资等等。史世伟也持有类似观点。
根据中方统计,2011年中国自欧盟进口同比增长25%、对欧盟投资增长近1倍,增幅远远超过欧盟对外出口和吸引外资的增长幅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救助欧债危机的行动早已开始。姚铃称,从更多参与解决欧债问题的角度看,通过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资的方式可能更加有效和安全。
王朔表示,“更多的参与”意味着双方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首先应该是经贸合作,通过实现真实增长来帮助欧洲解决债务问题。其次是战略支持,比如继续支持欧洲一体化以及当前应对债务危机的努力,承认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双方也将继续加强政治、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合作。最后,在应对欧债危机的具体细节上,围绕IMF未来可能扩容、加强应对欧债危机可能导致的全球经济风险等问题上,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发挥与自身相应的作用。
对默克尔此次中国之行,外媒也评价颇高。《华尔街日报》近日就撰文指出,默克尔似乎得到了欧洲大陆期待已久的结果。
默克尔在中国社科院演讲时称“中德经贸合作前景广阔”。德国是中国在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有望成为德国在欧盟外最大的贸易伙伴。她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将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德国愿与中国在金融监管、中小企业经营、能源利用、科技创新、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
中德两国都是出口大国。资料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两国贸易额近1700亿美元。中国是德国在亚洲市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中德贸易额相当于中国同英、法、意三国贸易额的总和。
此外,德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及技术引进来源国。在世界经济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欧洲债务危机阴云密布的背景下,中德经贸关系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变得更加紧密。2011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达到近1700亿美元,双方领导人商定了未来5年双边贸易额翻番达到3000亿美元的目标。
史世伟指出,中德经贸关系是中德关系的基石。默克尔五次来华,以往每次都签署大单,这次没有签署相关协议。“但这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只能说明,中德经贸关系已经非常稳定,非常深入了。此外,默克尔提到两国经贸要扩大到文化领域的合作,这也是一种新提法。”
据英国《金融时报》估算,2011年德国对华出口增长了22%,达650亿欧元,汽车、化学品、机床和电子产品的销售都很强劲。
“但是中国在德国投资的企业目前有800家~1000家,相对于德国在中国总投资额来讲还是比较少,所以要扩大中国在德国的投资。”史世伟说。
姚铃指出,中德贸易额占中欧贸易总额的30%,德对华直接投资额占欧盟对华直接投资总额的近25%。中欧互为最重要的经贸伙伴,双方间的合作已经遍及经贸各领域,并且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中欧经贸关系中,中德经贸关系历来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相信随着中德经贸合作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中欧经贸关系也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深化。”姚铃说。
王朔指出,在欧洲需要中国的同时,中国也需要欧洲的市场,欧洲的技术对国内经济、产业升级来说意义重大。因此双方加强经贸往来,是互惠互利的。他进一步指出,虽然中国在快速发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而欧洲受债务危机影响经济仍陷于低迷,但双方仍处于不同的发展层次。“中国仍处于发展中阶段,欧洲作为发达地区仍有大量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东西,所以双方未来合作空间很大。“尽管双方当前在投资、贸易、技术转让等诸多方面仍有分歧或摩擦,但推动中欧贸易、投资等便利化已成双方的共识,在共同应对欧债危机背景下,双方的经贸合作也将进一步深化。”王朔说。
(责任编辑:林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