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迎“迷失十年”?【史海钩沉】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7 00:5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二战后的1947年4月14日,作为美国强推“政治民主化”和“经济民主化”的一部分,《禁止私人垄断及确保公正交易法》(即《禁止垄断法》)在日本正式颁布。该法的主要内容是,解散财阀、解散非国家经济控制团体等措施。美国人当时的初衷是,从经济基础上彻底消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可能(二战期间,日本的经济命脉由13家大财阀控制),并或多或少为美国出台自己的《反垄断法》提供经验(美国正处于反垄断政策形成的高峰期)。
这些举措,日本实际上并不买账——两年后,日本就开始修改美国式的《禁止垄断法》,逐步解除了对卡特尔(垄断的一种形式)的限制。在这些举措的鼓励下,原先被拆散的财阀重新联合,并形成了一些新兴的财阀企业。
虽然变相鼓励垄断的举措一度让日本普通民众感到不满,但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角度看,资金雄厚、力量强大的财阀企业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实力,且广泛在欧美市场进行业务布局。一批企业——索尼、丰田、三菱和三井物产等,也在国际市场中形成了知名度,并一直延续至今。一个例子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丰田汽车的总资产不过是通用汽车的2%-3%,但21世纪的丰田长期占据美国汽车销售市场的头把交椅(“召回门”爆发两年后,日本才在2011年从第一的位置上退了下来)。
当时,日本国内客观上对大型财阀集团的保护和国际市场中日元的强势,也造就了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的风光和疯狂。1989年,日本三菱土地公司以13.73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美国的地标性建筑洛克菲勒中心的14栋办公大楼,这让美国人惊呼。
世如棋局。巅峰之后,日本和日本企业面临的就是“老师”美国的陷阱——一纸“广场协议”,戳破了日本经济的泡沫,而1986年和1995年期间,日本企业深陷“迷失的十年”这个痛苦期。但在“迷失的十年”,媒体批判最多的就是日本企业缺乏创新和反应上的迟钝。
“迷失的十年”之后,很多知名的日本企业曾作出改变,如加大对新兴国家中国的业务布局,将生产基地从成本高的国内迁移至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但接踵而至的东南亚金融风暴(1997年)、美国科网股泡沫的破灭(2000年)、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和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9级强震,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日本企业,尤其是出口型的电子和汽车企业等。
以索尼(出口占很大部分)来说,1999年到2005年,其年度净利润从1999年的15.1亿美元下滑至8.51亿美元。2007财年,索尼实现了37亿美元的历史上第二高单财年净利。但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却使索尼当年立即亏损10亿美元。而2010财年,索尼原本有望实现20亿美元左右的盈利,但日本大地震,使索尼瞬间倒亏31亿美元。
现在,甚至有声音担心,日本经济和日本企业或将面临又一次“迷失的十年”。
然而,不可否认,纵使日本企业再如何利润堪忧,再如何低迷,都不能抹掉日本企业的一些亮点:在资源领域,日本企业虽是高价资源产品的承担者,但也是资源产品的炒作者,与中国相比,其在该领域付出的成本显然更多。比如,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三井物产就不断参股淡水河谷等矿企,并与高盛形成了错综复杂、但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核心技术方面,作为曾经或目前的全球汽车产业、电子产业的领军者,日本企业仍掌握着尖端技术和科技;在对待员工上,很多日本企业仍坚持将忠诚度作为最重要的考核目标,而不是将能力和合作意识作为标准,这在铜臭味越来越浓的商业社会中,也彰显了一丝“人”的关怀;就历史人物而言,仅以当代为限,或许谁都没有方便面之父、日清食品创始人安藤百富如此受日本人尊重——2007年,他以享年96岁的高龄去世时,日本政要齐齐出席,就连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都亲自出席吊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