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地方暗战碳排放权交易 监管定位定价三谜团待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8 01:1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张旭东

  [ 据一位知晓多地碳排放试点实施方案的业内人士称:“各地的实施方案,一定程度上和当地的环境交易所有所区分,各地都考虑自身的产业结构,制定实施方案。” ]

  国家发改委今年1月中旬发布通知,提出在五省两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则地方上的动作早已经开始。

  “各地的具体试点实施方案早已出来了,只是还没确定。”长期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设计的专家对《第一财经日报(微博)》记者说。

  碳排放权交易,涉及碳排放总量盘查,按照行业或地域的分解,碳排放权的交易等几个步骤。目前外界普遍关注的是,各试点地方将如何理顺实际操作中的种种复杂纠结之处,如碳排放强度配额的分配、地方政府对所在地方央企排放的约束力、试点行业的选定等。

  “考虑到中国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对环境的压力持续增大,中国未来肯定会推行碳排放权交易,目前的试点是为未来全国的碳排放交易积累经验。”一位长期参与碳排放交易的项目经理对本报记者称。

  对于试点的各地方政府如何选择行业,外界也非常关注。对此,中创碳投有限公司战略总监钱国强称,各地行业选择会考虑当地的产业特点,尽量涵盖各种行业,但试点主要在探索各行业进行碳排放及监测的可行性。

  嗅觉灵敏的金融机构,则已行动起来,为未来潜在的碳市场“大蛋糕”筹划。

  实施方案的地方竞赛

  国内冠以碳排放、环境或清洁能源名头的交易所已经很多,试点地方还仅是其中一部分。环境交易所作为碳排放权交易的组成部分,是具体交易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通知后,7个试点省市已积极行动起来。“具体的实施方案已经编制,还属于征求意见稿,市政府征求意见后估计很快会发布。”天津市发改委一位工作人员称。

  据本报记者了解,北京和上海的实施方案也都在制定和细化中,估计很快会推出。

  外界目前都在猜测各地方的差异。据一位知晓多地碳排放试点实施方案的业内人士称:“各地的实施方案,一定程度上和当地的环境交易所有所区分,各地都考虑自身的产业结构,制定实施方案。”

  上述人士分析称,比如上海的石化、电力和钢铁企业多,可能从这些行业入手摸索碳排放交易的流程和可行性。北京在全国又是另外一种情况,服务业占比很高,在全国遥遥领先,可能会从服务业相关行业探索经验,目前汽车排放不好核查,或许会从建筑减排入手。总之,行业选择肯定和各地的产业结构相适应,否则就失去了试点的意义。

  钱国强对记者表示:“无论未来前景如何,都要从碳盘查开始,一般都要先确定相关行业或地区的碳排放总量,然后根据往年排放情况分解到企业,这些前期工作构成交易的基础。”

  一般而言,就某个行业来说,可能确定一个行业普遍的能耗和排放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适当的技术进一步确定减排指标。

  “各地还在设计机制和实施方案,然后才能上交发改委,今年试点城市的碳盘查会逐步开始。”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北京环境交易所一位高层也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北京的具体实施方案在拟定中,只是细节政府尚未拍板,不便公布。

  钱国强还说,预计各地将在获得批准后,陆续公布实施方案,未来前景还需观察试点情况。“碳市场的成型则需要更多时间,先要做好试点,才能在全国推广。”从事碳交易业务的易高天成项目经理符晓东称。

  三个谜团待解

  实施操作过程中可预计的主要困难,包括央企和地方政府在减排问题上的管辖问题;未来在全国推广碳排放权交易的前景和各个交易所定位;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定价,这些是外界普遍关注的三个焦点。

  此外考验的还有碳排放配额实施中,地方政府作为监管者对行业、企业的约束力到底几何。

  “难的不在于将企业作为减排主体,而是对排放量的数据收集。”符晓东称。他还说,数据收集,也就是碳排查,欧洲已经有经验可循,也有一些现成标准可资参考,目前要做好基础数据收集工作。

  按照钱国强的说法,分解到企业的减排指标,是建立在对行业排放现状、技术进步前景的基础之上,会考虑行业内多数企业的承受能力。另外,如果少数企业难以完成减排目标,在现有体制下,将被迫迁往对经济发展更迫切、愿意支付环境成本的地区。

  “碳排放权交易本来也是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控制能源消耗的一个工具,而且国家也一直在调整产业结构,这是一以贯之的。”钱国强说。

  另外,地方上的央企如何纳入排放配额实施是个问题,因为很难受地方政府管控,但如果不纳入,会漏掉主要排放大户。

  对此,钱国强认为,这应该由中央有关部门协调。目前对央企的排放考核有条条和块块两个体系。如果将来碳排放权交易在全国推广,这一问题就不存在了,央企就等于受到条条块块双重约束和保险,地方在考核压力下不会纵容央企,央企同时也受到垂直管理部门的压力,不敢懈怠。

  “就目前而言,针对央企,还要看具体实施方案中地方政府和中央垂直部门的协调。”钱国强补充说。

  全国各地方政府早已开始跑马圈地,环境交易所已经遍地开花。“交易所之间存在竞争,未来谁的盘子大,竞争性强,肯定会在全国市场上占据优势。” 气候变化资本集团中国区副总裁何毅认为。

  钱国强认为,目前试点的行业和交易机制主要是为全国推广积累经验。未来的全国交易机制,肯定会视试点情况剔除不成熟的行业,保留成熟可行、成效好的行业。

  钱国强还预计,交易所之间有竞争关系,肯定会经历洗牌。但不是根据目前的情况,而是根据各自区位优势、配套的金融服务等,上海、北京等地配套金融服务充足,占有优势。业内人士认为:“上海碳交易市场有一定优势,比如市场要素好,信用、政府能力都有保障,工业企业比较多”。

  此前,有专家认为中国缺乏碳市场定价权。发改委试点通知中,定价机制探索也是一个重要内容。

  “大的方面来说,碳市场是政治和补贴支撑的市场,在区域市场和国内市场,肯定有定价权,国际市场还得看整个交易体系的设计是否足以吸引更多国家和机构参与。”钱国强分析说。

  何毅也认为,国际市场碳排放定价是市场行为,根据供需确定。同时,正是因为有国家之间的差价,才形成套利空间,促使金融机构参与其中。

  诱人的碳市场

  碳交易在2005年之后逐渐兴起,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加速下行,在最近半年降至冰点。目前的碳价正处于历史最低谷,CER(经核证的减排,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的现货价格仅为5欧元/吨左右,只有几年前的1/5左右。

  在这个由欧洲发起和主导的交易中,中国企业是受益者。通过CDM(清洁发展机制),中国企业从中得到了实惠。在欧洲经济受困于欧债危机,减排需求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国际碳市场形势大不如前。

  同时,国际碳市场是一个政治支撑的市场。欧洲、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上的分歧,也给碳市场泼了冷水。虽然去年的德班会议最后就《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达成了协议,但分歧犹在。

  欧盟已改变了CDM项目来源规则,称将不接受2012年后注册的除最不发达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CDM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这意味着中国的减排项目拿到国外“换钱”的路被堵死了。

  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2011中国气候融资报告》也指出,对于中国等国家来说,CDM机制的未来预期充满不确定性。

  中国则显得更加进取。国家发改委启动包括上海在内的7个省市的碳排放交易试点,为今后“在全国建立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进行探索。其中,新入围碳交易试点的深圳将采取以强制性碳交易为基础的方案,提出了“1亿吨/年”的总量限制和“3000家企业”的参与范围。

  考虑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标,国内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碳减排将孕育出一个潜在的巨大碳市场。

  不过,何毅认为,就实践来看,其公司主要业务仍是国际市场。国内的碳交易潜力很大,但目前多是自愿减排及交易项目,规模尚小,不足以支撑一个大市场。只有各个地区和行业间碳排放指标产生足够差价,才会吸引金融机构进入,形成一个成规模的碳市场。

  何毅进一步说,身边接触的公司,都希望能参与中国碳市场交易,但就目前而言,尚难以判定在整个交易体系中扮演何种角色。

  许多金融机构已经跃跃欲试,计划淘金碳市场。不过,正如各地争先恐后建环境交易所一样,目前尚属跑马圈地,具体参与方式金融机构也还在摸索中。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