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昌河汽车罢工内情:与长安矛盾浮出水面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8 03:1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范文清

   “昌河脱离长安之说是无稽之谈!”2月3日,昌河汽车销售公司党委书记吴唐生在电话中向记者表示,“自始至终昌河方面都没有这一说法,现在昌河正在进行总经理人选的筹备,生产经营一切正常”。

  1月13日,昌河汽车发生罢工事件后,长安与昌河之间的矛盾从幕后推向前台。罢工中,昌河工人高喊“脱离长安、回归中航”,而原昌河汽车总经理李黎则在与工人对质时失态地喊出“你们不整死我,我就整死你们昌河”,被愤怒的员工暴打三次,至今仍在医院养伤。

  1月16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长安)随即免去了李黎昌河汽车总经理的头衔。

  “事实上,自2009年11月,中国长安重组昌河汽车之后,昌河内部便一直有对立情绪。”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昌河员工对记者说,1月13日的罢工是双方矛盾激化的表现,而导火索就是昌河铃木生产资质将被转移给长安马自达的传闻。“当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昌河汽车要倒闭,我们的饭碗就保不住了。”

  许爱民“兵谏”发改委

  至今昌河员工都无法说清“生产资质被转移”的消息究竟来源于何处。在记者之前找到的一段视频中,江西省发改委主任许爱民在罢工现场向昌河汽车职工讲述了事情的原委,如今这段视频已在网上消失。

  根据许爱民的表述,1月12日他从国家发改委方面得知,兵装集团要求撤销昌河汽车生产资质,把景德镇、九江纳入合肥生产基地。兵装集团是中国长安的母公司。

  许爱民从2003年9月到2011年8月一直担任景德镇市委书记一职,对当地的骨干企业昌河汽车感情深厚。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第一时间与景德镇现任市委书记、市长通电话,并立即书写“关于不同意昌河汽车资质移至合肥”的书面材料,准备第二天上午致电给国家发改委。

  第二天,许爱民在发改委办公楼的电梯口处听说发改委已经在例会上通过了撤销昌河汽车生产资质的计划,并准备马上在网上挂出相关文件。得知此消息后,他立刻找到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力阻文件在网上发出,并同时打电话给发改委产业司司长陈斌,表示“江西方面对此有不同意见”。

  发改委领导听完许爱民的汇报后表示,并不知晓中国长安之前没有就此事征求江西方面意见,如果双方没有协商一致,那么该计划将不予批复。

  于是在许爱民的斡旋下,有关昌河汽车生产资质撤销的文件在最后一刻被压了下来。此时,昌河汽车党委书记程冬久和李黎正在北京中国长安总部开会,现场为了保密,手机信号全部屏蔽。他们此时并不知晓,昌河汽车的未来已经发生了变化。

  而在江西景德镇,有关昌河汽车生产资质被中国长安转移的消息在1月12日这一天便不胫而走。1月13日晚7点左右,昌河汽车职工开始在办公楼门前聚集,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堵塞,部分职工开始冲进办公楼与当地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公司领导进行交涉。

  此时昌河职工并不知晓相关文件已经在国家发改委处被压下,他们要求“中国长安向国家发改委撤回关于取消昌河铃木汽车生产资质的报告,保留昌河铃木的整车与发动机生产资质;要求保留昌河铃木现有合资状态不变,保留昌河铃木品牌;要求保持昌河汽车总部在景德镇不能改变”。

  1月15日,包括许爱民在内的江西当地领导和李黎再一次与昌河汽车职工对话,许爱民当场向职工谋划了昌河下一步发展战略:“如果与长安方面达成协议,未来昌河铃木不仅要生产汽车还要生产发动机,在景德镇形成真正的生产基地;如果谈不成,我们就自己搞,做大昌河。”话音刚落,喝彩声四起,许爱民身后的李黎表情黯然。

  1月16日,兵装集团领导与江西省、市领导进行了会谈,并在当天晚间达成协议。随后,景德镇市政府与中国长安联合发布公告:一切维持昌河汽车公司目前格局和发展现状不变,包括昌河汽车作为独立法人地位不变,昌河汽车公司与日本铃木的合资合作不变,独立的景德镇总部生产基地昌铃汽车企业生产资质不变,三个生产基地不变,品牌不变,目录不变,承诺的所有发展规划、发展项目、新车型不变。

  至此,昌河汽车又恢复至正常生产经营状态。

  昌河汽车资质早已转给合肥

  关于这次罢工事件,三方说法并不一致。昌河职工宣称的罢工理由是“昌河铃木生产资质将被转移至长安马自达”;许爱民表述的情况是“江西不同意昌河汽车资质转移至合肥”;中国长安则在2月2日回应“昌河铃木资质不存在转移,而是建议注销”。

  那么争议中的生产资质究竟是被注销还是被转移?如果是注销,那么注销的资质究竟是昌河铃木的还是昌河汽车的?答案还要从昌河汽车的历史沿革中寻找。

  昌河罢工内情调查

  众所周知,昌河汽车之前隶属于军工企业中航工业,有着30多年的汽车生产历史。1998年,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军民结合”的方针,江西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昌河承担以日本铃木ST-90V为原型车的微型车试制任务,原国家计委也批复了设立昌河铃木汽车有限公司的方案,从而使总部设在江西景德镇的昌河铃木有了汽车生产资质。

  此时昌河汽车实际上拥有两个汽车生产资质,一个是自身原本就有的,一个是昌河铃木的。不过根据一位昌河内部权威人士透露,2006年,为了发展另一家汽车企业——合肥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合肥昌河),中航工业把昌河汽车的生产资质转移到了合肥昌河名下。

  合肥昌河前身是原安徽省淮海机械厂,1997年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将其并购成立合肥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1999年,实施股份制改革后,合肥昌河又成为昌河汽车的合肥分公司。2007年合肥分公司又变更为昌河汽车的全资子公司,被中航定位为昌河汽车自主品牌产品的生产基地。

  此时昌河汽车开始与昌河铃木共享一个汽车生产资质,主要生产昌河铃木车型,而昌河铃木也开始为昌河汽车的微车代工。

  2009年底,中国长安重组中航工业,将昌河汽车收编旗下,而合肥昌河也顺势成为中国长安的子公司。在此之前,由于昌河铃木多年亏损,铃木汽车已经向中航方面表示,坚决要求终止合作,撤资退出。这一要求在中国长安接手昌河后并未改变。

  “由于之后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明确提出分立,为此中国长安上报国家发改委,发改委同意了三者分立,并要求以取消一个生产资质为分立前提。因此中国长安基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向发改委提交了注销昌河铃木资质的申请。”2月2日,中国长安集团总裁邹文超与徐留平共同面对媒体时表示。

  如果昌河铃木的汽车生产资质注销,那么由于昌河汽车的生产资质早已被转移给合肥昌河,所以今后昌河汽车的生产经营活动将倚仗合肥昌河的资质,这种局面的改变对企业而言,并不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但企业的税收上缴单位则由景德镇政府变成了合肥市政府。

  这一改变对景德镇当地经济而言将是致命打击。以瓷都闻名于世的景德镇一直以来都在试图转变瓷器经济带来的单一产业结构,以“面的”车型畅销全国的昌河汽车曾经是景德镇骄傲的新资本,也一直是当地政府的纳税大户。

  在景德镇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建设景德镇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和建设汽车工业城规划都是围绕昌河汽车展开。而中国长安注销昌河铃木的重组规划无疑动了景德镇地方政府的“奶酪”。

  长安重组规划暂停

  事实上,中国长安与景德镇政府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早在2010年5月12日,时任景德镇市市委书记的许爱民与中国长安董事长徐留平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中国长安将在景德镇市洪源镇新建占地面积达1.5万亩的汽车工业基地,初步规划基地年产整车50万辆,发动机30万台。

  事后景德镇地方政府为支持长安集团景德镇汽车产业基地的发展,除批地新建中国长安新基地外,更是以超常规速度在一个月内整体搬迁景德镇陶瓷厂以支持昌河汽车扩建,并且承诺新基地五年税收返还给中国长安。

  不过随后合肥市政府以更为优惠的条件吸引了中国长安的目光。作为安徽省会城市,合肥的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好于景德镇,于是中国长安决定放弃启动景德镇基地,于2010年10月12日在合肥高新区高岗科技园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将投资30亿元具有4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的合肥新基地作为中国长安抢滩中部市场的战略堡垒。

  中国长安的这一战略调整伤了景德镇地方政府的心。而脱离中航体系后,昌河汽车与之前同在中航体系下的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飞工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增幅差距,则使昌河汽车员工心存不满。

  据当地群众介绍,昌河汽车划拨给中国长安后,甩掉包袱的昌飞工业将业务重点转向制造直升飞机。汶川地震后,直升飞机订单猛涨,昌飞工业又获得了国家的巨额投入,员工工资增幅较快,连续两年职工人均收入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

  相比之下,昌河汽车虽然在2011年实现扭亏,盈利118万元,中国长安也在景德镇当地投资了1.5亿元整车产能扩建项目。虽然长安重组后,近两年昌河职工平均工资增幅也在20%左右,但是有昌飞工业做比较,职工心理一直有落差。于是在地方政府的高调介入下,当“生产资质被转移”传闻响起时,昌河职工情绪被煽动起来了。

  这已经不是长安第一次在实施兼并重组的进程中遭遇地方政府的责难。从去年“两会”期间的重庆市长黄奇帆拍案风波到今年的昌河罢工事件,如何平衡企业和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已经成为中国长安重组进程中的最大难题,也成为横在产能过剩的中国汽车业和制造业面临转移的中国经济面前的难题。

  2月2日,中国长安高层在北京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中,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表示,今后将加大对昌河汽车的资金投入和新产品投放力度,但南北铃木整合和长安福特马自达分家计划受此事影响,将暂时停滞,等待国家相关部门的决定。

  “中国企业要成为全球一流,兼并重组这关一定要过。在整合过程中,软性的文化管理整合是最难的。”徐留平直言,未来五年中国汽车业重组会比较多,资本的力量也在趋于理性,任何一个想成为中国汽车业领导者的企业都要面对这个问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