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银行业利润高增长将回归常态 提升核心竞争力才是发展根本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8 07:14 来源: 金融时报

  记者 孟扬

  由于银行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已是大势所趋,过度依赖存贷款业务,主要依靠利差支撑利润的盈利模式已日益难以为继,利润高速增长也将回归常态。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才是当务之急,也是中国银行业谋求发展的根本。

  在实体经济行业增长一片黯淡之背景中,中国银行业却显示出“一枝独秀”。近日,“银行业暴利超过烟草石油”的观点,更是把银行业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数据显示,在7家公布2011年业绩预报的上市银行中,即将更名的深发展2011年净利预增60%~70%,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的业绩增幅预计达到50%,其余也都在30%以上。

  然而,由于银行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已是大势所趋,过度依赖存贷款业务,主要依靠利差支撑利润的盈利模式已日益难以为继,利润高速增长也将回归常态。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才是当务之急,也是中国银行业谋求发展的根本。

  多因素成就银行利润高速增长

  “银行业业绩增长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受益于宏观经济增长导致贷款总量提升,促进了银行业资产规模的增长;二是总体资产质量稳定,与上一个经济周期相比,信贷成本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三是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利差保持相对稳定。”采访中,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周昆平如此向记者表示。

  在这些增长点中,舆论普遍把“暴利”指向存贷款利差带来的高收入。的确,从盈利模式看,利差收入是中国银行业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度普遍超过80%。在利率管制体制下,央行出于厘清多年的利差倒挂关系,为商业银行减轻存款利息负担、拉动内需、促进投资等目的进行宏观调控,对商业银行予以规定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利差保护。

  但业内专家表示,利差保护并不代表国内商业银行利差就比国外银行大。“在利率没有市场化的情况下,银行为了保证资金安全,信贷投向中大部分是优质客户,造成银行的议价空间非常有限。加之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银行议价空间压缩。”周昆平表示,“反观国外,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信贷投向了很多高风险行业,议价空间比较大,造成其利差水平实际比我国银行要大。资料显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利差在2.5%~2.7%之间,而汇丰、花旗等国外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大概在3%~3.2%。”

  更为重要的是,利差并不能绝对和盈利能力划上等号。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近日公开表示,“在所有金融机构中,利差最高的是农信社和小型银行,其实这类机构的盈利水平不高。我们如果想打破信贷市场上的垄断局面,就需要更多地培养中小金融机构,而中小金融机构恰恰需要一定的利差保护。”

  此外,从利润与收入、成本关系的角度看,近几年银行利润高增长与其自身良好的成本控制密不可分。成本收入比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一家银行成本控制能力和效率。从2011年半年报看,16家上市银行除南京银行外,在成本收入比方面与上一年相比都有所下降。尤其是工行、建行、中行、交行均保持较低的水平,分别为25.52%、25.86%、28.81%、27.06%。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中国银行业的收入构成中,利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非利息收入占比呈逐渐上升趋势。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在上市银行营业收入中的平均占比为17.4%,净手续费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平均占比为14.9%,而主要国有商业银行的相关指标已经达到20%。

  利率市场化使银行利润高速增长不可持续

  与银行业净利润40%~50%的增速相比,受外部出口需求减少和内部通胀压力的影响,实体经济举步维艰。两相比照之下,银行难免被冠以“暴利”行业。然而多位业内专家表示,银行业与实体经济企业并不具有可比性。

  “与一般实体经济企业不同,银行业主要依靠资金运作,它的负债比例比较高,因此风险程度也很高。此外,实体经济企业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更为密切,利润易随经济周期波动而波动。而银行在经济周期内利润情况总体相对稳定。因此现阶段在经济增速和企业利润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银行表现出‘一枝独秀’。”周昆平认为,“另外,商业银行的较快利润增长也是为未来可能的风险提供储备。银行在现阶段保持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可以为未来提供一定的资本储备,一则抵御潜在不良贷款对资本金的侵蚀,二则进行必要的资本积累。”

  尽管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但业界普遍认为中国银行业产生高利润的土壤正在逐步消失。“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且在当前抑制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央行正通过不对称加息的方式,逐步放松银行存贷款的利率限制。这无疑会使得银行资金成本提高,存贷款利差逐步缩小,利润高速增长不可持续。”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陈宪表示。

  有关专家同时表示,尽管利率市场化已是大势所趋,但其推进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管理机制上还存在许多缺陷,资本的约束力普遍较低,而且部分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差流动性不足。在这种条件下,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或贷款利率下限需要相当慎重,否则可能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对银行系统产生巨大的冲击。

  提高核心竞争力才是银行发展根本出路

  事实上,除利率市场化外,竞争的加剧和日趋严格的资本约束也不允许银行一味进行资产业务的扩张,过去所仰仗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日益难以为继。

  在资本约束上,银监会根据新版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分别调整为5%、6%和8%,新监管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如果保持以往的资产类业务增幅,很快将再次在银行业内出现巨大的资本缺口。

  从上述因素看,我国银行业的盈利稳定性将受到严峻挑战。也正基于此,银行业如果用行动回应舆论的质疑,应有之义就是改革。

  “银行业应尽快调整经营战略、拓展业务领域、转变盈利模式,在保持传统特色优势业务的同时,实现中间业务的均衡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例如发展投资银行、理财、融资租赁、信托收益权转让、国内保理等新兴中间业务,拓展新的利润来源。还可以客户为目标开展综合产品营销,大力提升结算账户的活跃程度和客户的综合贡献度。”陈宪表示。

  此外,专家还建议,银行不能再一味“垒大户”,而应将目光投向小型、中型企业,加大对受经济波动影响小、具有资源优势的项目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民生安居、新农村建设和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在这些领域进行专业化金融服务,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提高定价能力和资本回报率。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