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国图馆长周和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要融入生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0 07:1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日前,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阵地,并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数字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要达到预定目标还需克服哪些困难?就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

  问:说到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除数字图书馆外,经常被提到的还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如何看待它们各自的定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答: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国家图书馆实施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国务院要求,“联合各部门和各地区有条件的图书馆参与建设,共同构建分布式的全国数字图书馆总体框架体系”。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2001年立项后,2005年才正式实施。作为数字图书馆的早期服务形式,2002年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经过近十年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积极探索了面向基层的服务模式。同时,教育系统、科技系统、党校系统和部队系统也建设了各自系统的数字图书馆,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行业数字图书馆系统。一批省、市、县级数字图书馆,在为区域用户提供数字图书馆服务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绩。各地结合区域特点,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多元化建设的模式。目前,一个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其中,共享工程在建设速度和惠及民生方面成效最为显著。但从实际需要看,也存在很多不足。包括:以面向基层服务为主,省以下县以上的城市基本没有布点;数字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相对有限;还不能实现个性化服务和交互式使用等。基于这种状况,文化部今年启动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升级共享工程,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在省以下县以上搭起平台,并与国家数字图书馆进行网络连接。在此过程中,逐步整合各个系统、各个地区的数字文化资源,建成覆盖全国、统一检索、分布保存和集成服务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公共电子阅览室启动于2010年10月,是共享工程的深化,目的是为基层使用共享工程提供更好终端。

  问:我国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

  答: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和数字环境下的新形态,它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海量信息资源规模、按统一标准对资源内容有序组织、可依托多种媒体提供服务、服务平台高度共享。

  因此,世界各国都把数字图书馆建设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工程和国家级战略研究方向。美、英、法、日等国先后启动数字图书馆计划或研究项目。

  从我国国情看,数字图书馆建设有特殊意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公共文化服务要实现广覆盖、高效率难度很大。数字图书馆的特点使它可以轻易突破物理上的障碍,不仅可以充分覆盖到各个地区,其海量的资源、便捷的服务方式也更适宜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此外,与互联网相比,数字图书馆提供的信息都是有序的知识整体、是经过筛选的知识精华,对提高全民文化素养也有长远意义。

  问:迄今为止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形成了哪些经验,还面临哪些主要难题?

  答: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开展至今十年左右时间,已经使全国人民感受到了数字化的好处,在实际生活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具体说来,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服务体系、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字资源、初步确立了服务模式、技术研发也取得重大进展。

  例如,近年来针对中文信息处理的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形成了围绕数字资源制作、管理、组织、存储、访问、服务的技术支撑环境。国家数字图书馆经过六年的建设,已基本建成了核心软件平台;行业数字图书馆系统和区域数字图书馆系统在关键技术应用领域也取得了积极进展。这些已经形成的数字资源库,成为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平台,也为数字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障碍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各系统的标准规范体系之间存在分歧,影响了统一检索和跨库操作。特别是缺乏统一规划与分工协作,一方面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现象,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一些战略性资源的建设尚存在明显空白。为此,有关部门已经着手进行标准的统一工作。预计明年年初开始,相关国家标准会陆续发布。

  问:理想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怎样的?

  答: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数字化设备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任何知识,这种全时空服务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美好愿景。

  近年来数字图书馆建设重点逐步转向以用户服务为核心,开展了各具特色的针对性服务。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我国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从互联网向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网络平台逐步拓展,许多数字图书馆系统已经开始通过计算机、数字电视、手机、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电子触摸屏等终端推出新媒体服务。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界面越来越友好,使用越来越方便,并且开始通过少年儿童数字图书馆、残疾人数字图书馆提供特殊人群服务。但总体而言,我国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普及性和便利性都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双向性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随着时代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也会不断改变,将来甚至可能出现比数字化更好的服务方式。从这一点说,人们的需求和现实能够提供的文化服务之间永远存在矛盾。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服务方式如何变化,公共文化服务都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只有文化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一部分,触手可及、切实有用,与中华文明的基因遥相呼应,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从而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