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邱林:中国人为何对跨国公司欲迎还拒?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0 13:1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部分跨国公司撤离中国又成为坊间的热门话题。从百思买到芭比娃娃,从百事中国到达能、雀巢,愈来愈多欧美跨国公司正因中国的投资经营环境日渐艰难,而逐渐撤出中国市场或在中国的生产线。 (2月6日 中国经济周刊)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1年实际使用外资仍较2010年增长9.72%,但来自美国的投资金额却较2010年大减26.07%,来自欧盟27国的投资金额也下降了3.65%。

  跨国公司过去在中国享受“超国民待遇”,可以轻易享有15%以上高利润率,而这样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

  传统优势的丧失,中国对引进外资政策的变化,让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巨头有了撤离的考虑。美欧减少对中国的投资或部分跨国企业撤出中国,反映出中国已不再是一个“新兴市场”。

  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跨国公司撤离中国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国际竞争的加剧是跨国公司选择离开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国际竞争的加剧,也就是说,部分发展中国家和与中国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都相继出台了相关投资促进政策,促使跨国公司向越南、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转移。

  一份来自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报告称:尽管中国充满着激动人心的机遇,但跨国公司的运营环境将会变得日益艰难。经济学人信息部对包括了328家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调查后发现,在中国向高新经济体的转变过程中,企业的商业模式将会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而企业盈利数据寥寥无几。

  除了成本制约和政策限制之外,来自中国本土企业的强劲挑战,也是跨国公司面对的新问题。英国工程机械咨询有限公司所做的分析表明,尽管美国建筑设备供应商卡特彼勒在2005年至2011年的中国市场销售额增长了三倍,但其中国市场份额在同期从11%下滑至7%。抢走其市场份额的并非是它的死对头日本小松公司,而是中国本土企业。

  其实,中国人对跨国公司是即爱又恨,欲迎还拒。当初各级政府给优惠政策、给“超国民待遇”让他们进来,而现在却发现他们在大量侵蚀中国人的财富。据观察人士分析,跨国公司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存量相当大,在五六千亿美元左右,如果按照10%的回报率,每年的收益就高达500亿美元,这是一笔很大的收入流失。

  客观地说,中国过去利用外国资本只能是对国内资本(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的补充,而不能是取代,更不能冲击民间资本。近两年来,虽然经过数次降息,但大量闲置的居民储蓄转化为经济建设的投资数量仍然较小。中国目前国内投资和消费有效需求不足,居民银行储蓄存款却大量增加,加上居民手持现金,已达到惊人的18万亿元左右。

  这是一笔巨大的闲置民间资本,如果能将其中20%转化为投资,就可大大缓解国内目前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目前国内金融体制改革滞后,资本市场不发达,缺乏这种转化的畅通渠道;另一方面是中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目前已达到3.18万亿美元,超出国际公认合理标准的两倍多。这些闲置的外汇储备只好用来购买美国国债。

  从表面上看,这是跨国公司与国家产业安全的博弈,更深的层次是局部与全局的博弈。当前跨国公司趋于强势而国内企业趋于弱势的局面正在国内形成,实际上对中国产业安全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在招商引资中,很多优势资源都被跨国公司占用了,而且大量的资本流失国外。而跨国公司撤退后,这些被他们占用的资源又被释放出来,中国相关产业可用的资源便增多了。

  “天要下雨,娘要改嫁”,想走,谁也拦不住,是留是退,还是由市场决定好了。应该看到,部分跨国公司的撤离正反映出中国经济环境的变化,过去那种依靠便宜地价、廉价劳力、优惠政策吸引跨国公司的时代正渐行渐远,而这种变化使中国对跨国公司的需求开始从数量为主转向质量为主。(邱林)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正视问题才是跨国大公司应有姿态

  

  应重视外资对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控制

  

  相关延伸:

  外资正在掌控中国人的“胃”?

  外资撤离 中国楼市是否会重蹈日本覆辙?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